欢迎来到中国观察网 http://www.chinagcw.com.cn

帮助中心 广告联系

中国观察网

宏观研究:中国就业形势、结构及理念的变迁

来源:未知 作者:观察员 人气: 发布时间:2021-04-09
摘要:登记失业率主要以城镇户籍人口为统计对象,且统计的年龄范围较窄(16岁到退休年龄),局限于行政登记行为,因此,登记失业率难以全面反映我国目前的整体失业状况。2018年4月起,国家统计局按月发布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和31个大城市城镇调查失业率。但是城镇调查

  登记失业率主要以城镇户籍人口为统计对象,且统计的年龄范围较窄(16岁到退休年龄),局限于行政登记行为,因此,登记失业率难以全面反映我国目前的整体失业状况。2018年4月起,国家统计局按月发布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和31个大城市城镇调查失业率。但是城镇调查失业率也存在部分问题:一是样本量偏小。二是对农民工等部分群体的覆盖面不够。

  考虑到官方失业率数据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我们多维度选取就业指标进行分析,从而更全面反映我国的就业形势与结构,涵盖:就业人员规模、城镇调查失业率、求人倍率、百度搜索找工作指数、各地区及各线城市的就业景气指数、智联招聘及脉脉等调查数据、高校毕业人数、本科生就业情况、考研人数等。

  二、中国就业形势:较2020年形势好转,但总体压力较大,供需错配的结构性矛盾突出1、就业形势好转,但仍有压力。2020年城镇新增就业远超目标,但同比减少12.3%;2021年1-2月新增城镇就业148万人,较2019年1-2月下降14.9%,受疫情冲击,2020年城镇新增就业1186万人,虽高于年度目标的900万人,但同比负增长;2020年年平均调查城镇失业率为5.6%,比2019年增加0.4个百分点,12月城镇调查失业率5.2%,低于6%左右的预期目标,就业形势逐步改善但仍有压力。

  2、我国总体就业人员连续两年负增长;得益于就业优先政策和第三产业占比提高,每单位GDP创造就业的能力增强。由于出生人口持续下滑、老龄化率快速上升,中国劳动年龄人口占比在2010年见顶(74.5%),绝对规模在2013年见顶(100582万人),中国就业人员在2017年达到了最高点77640万人,2018-2019连续两年负增长,2019年就业人员降至77471万人。伴随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从2009年的44.4%上升到2019年的54.3%,以及就业优先政策的实施,2009年GDP每增长1个百分点创造的就业是117万人,2019年上升到225万人,2020年上升为516万人,当然这与去年采取了特定的稳稳企政策有关。

  3、分区域和城市看,东部地区和新一线城市就业景气度高,长三角与珠三角高于京津冀指数。CIER指数是智联招聘网站的招聘需求与申请人数的比值,以1为分水岭,大于1时表明就业市场中劳动力需求多于市场劳动力供给,就业市场竞争趋于缓和,就业市场景气程度高。东部地区景气度最高,主要是岗位需求量大;一线城市竞争激烈,二三线城市就业景气较好,主要是-线城市的申请人数多。东部的长三角和珠三角的CIER指数高于京津翼的CIER指数。北京、杭州、上海、深圳、广州位列人才流入的前五大城市,南京、武汉、成都等新一线城市位列前十。由于一线城市工作、生活和环境等各方面的压力,人才加速流向生活更舒适、竞争相对较小的新一线、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大,供需错配的结构性问题突出。2021年应届高校毕业生将首次突破900万人,达909万人,较上年增长35万人,较1998年毕业的83万人涨了11倍,就业创业工作面临复杂严峻的形势。本科专业的信息安全、软件工程、网络工程、数字媒体艺术连续三届是绿牌专业;绘画、音乐表演、法学、化学连续三年是红牌专业,这与相关专业毕业生供需状况、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匹配度不高有关。

  5、随着大学生毕业人数增加、就业形势的严峻以及竞争激烈,研究生报考人数呈逐年上升的态势,考研人数激增。2021年研究生报名人数达377万,同比增长10.6%创历史新高,推迟就业时间。但是研究生数量的增加,只是就业时间推迟,而非彻底解决就业。

  三、中国就业结构变迁:经济结构、制度、就业理念1、城镇就业比重过半,且占比持续提高。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带动了城镇就业人员持续增加。2020年中国的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超60%1978年城镇就业人员达9514万人,占全国就业人员比重为23.7%,其后持续上升。

  2014年城镇就业比重首次超越乡村,达到50.9%,城镇成为我国就业的主要阵地。2019年,城镇就业人员达44247万人,占全国就业人员比重进一步提高到57.1%,较改革开放之初增加了33.4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提高0.8个百分点。

  2、第三产业就业占比持续增加,2019年达47.4%,仍低于第三产业的经济占比6.9个百分点。推动劳动力就业向服务业转移将释放新动能。第一产业就业占比逐年下降,2019年下降到25.1%,但仍大幅高于第一产业GDP占比的7.1%;第三产业就业占比逐年增加,2019年达到47.4%,但仍低于其占GDP的比重的54.3%

  1978年,城镇9514万就业人员中仅有个体就业人员15万人,其余就业人口都集中在国有和集体单位。2019年城镇公有制经济就业人员5841万人,城镇非公有制经济的就业人数为38406万人,占比约为86.8%。其中,城镇私营企业、个体就业人员分别为14567万人、11692万人,分别占城镇就业人员的32.9%,26.4%。

  4、外出农民工就业占比下降,中西部农民工回流。2020年中国农民工总量28560万人,比上年减少517万人,下降1.8%,其中外出农民工为16959万人,减少466万人,本地农民111601万人,减少51万人。外出农民工占比持续下降,从2010年的63.3%下降到2020年的59.4%,一方面是受疫情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农民工返乡创业扶持政策”吸引了很多农民工返乡创业。

  5、城镇非私营单位制造业和建筑业就业增速为负,公共管理、金融及教育等行业就业增速较快;信息软件业的平均工资最高,年平均收入达到了161352元。

  6、从“下海潮”到“上岸潮”,考公成热门选择。1978年改革开放和1992年南巡讲话之后,很多抱着铁饭碗的人从机关事业单位辞职,投身到市场经济的大潮中,经商创业,掀起了一股“下海潮”,即“92派”现象。当前时代和世界的不确定性上升,公务员、事业单位和国企等岗位由于工作的相对稳定性,受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青睐,考公走进体制内成了越来越多的从业首选。

  7、就业理念的转变: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走向“大众化”,青年就业经历了服从分配、双向选择和自主择业三个阶段。

  一是农业就业占比过高。农业就业占比逐年下降,但仍远高于第一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第一产业的就业数量远远超过其自身对劳动力的需求。二是供需结构性矛盾突出。企业对技术性、实用性人才需求相对较高,普通劳动力就业压力较大,劳动力就业难和企业招工难的结构性矛盾突出。技能错配;灵活就业人群。公务员就业。

  三是我国当前的就业质量有待进一步改善。未来要推动劳动的收入分配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比进一步提高,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更加被尊重,“996”等严重影响劳动者身心健康的现象逐步得到解决;针对失业人员就覆盖面更大、水平更高的失业保障,对灵活就业人员纳入到失业保障范围。

  四是疫情的影响复杂多变,国际疫情还在蔓延,“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压力也比较大,给就业增加了不确定性和风险挑战。

  保企业是就业的基础一是充分发挥企业作为吸纳就业的主体作用,通过改善营商环境、稳定企业预期、减税降费等方式激发企业活力,提供创新创业的基础。经济增长是稳定就业的基础。二是放宽医疗、教育、养老等服务业的市场准入,充分发挥服务业吸纳就业的作用。三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围绕劳动力市场的用人需求,开展技能培训,增强就业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有效性,引导教育培训与劳动力市场需求逐步匹配。四是积极实施就业优先政策,发挥失业保险基金的作用,让有劳动能力和意愿的人通过市场化方式就业,让失去劳动能力的人有社保兜底。五是发展都市圈城市群,乡村振兴、加快农业产业升级与持续推进城市化进程并举,发挥城市的集聚效应。风险提示:经济发展不及预期

  郑重声明:东方财富网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6%以上。

责任编辑:观察员

中国观察网独家出品

新闻由机器选取每5分钟自动更新

手机: 邮箱:123456@qq.com
联系电话:010-8888888 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