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观察网 http://www.chinagcw.com.cn

帮助中心 广告联系

中国观察网

毕业生“慢就业”三大难点需破解克服“懒、等、怕”

来源:未知 作者:观察员 人气: 发布时间:2020-07-21
摘要:公司是外向型企业,如今国外疫情正盛,订单下滑严重,生产受到很大影响,用人需求也相应缩减。 小吴告诉记者,公司人事部门在解释原因时,向他提出了解决方案:一是延期报到,等公司有需求时再去报到;二是重新择业。 我也不知道他们会延期到什么时候,不能

  “公司是外向型企业,如今国外疫情正盛,订单下滑严重,生产受到很大影响,用人需求也相应缩减。 ”小吴告诉记者,公司人事部门在解释原因时,向他提出了解决方案:一是延期报到,等公司有需求时再去报到;二是重新择业。 “我也不知道他们会延期到什么时候,不能干耗着啊,只能重新找工作了。 ”小吴无奈地说。

  新冠疫情发生以来,我省出台了一揽子稳就业、保就业政策措施,千方百计促进重点群体就业。1至5月份,全省城镇新增就业28.1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44.6%,超序时进度3个百分点。然而,受全球疫情和其它不确定因素影响,包括毕业生在内的重点群体就业仍面临诸多困难。据相关部门统计,今年省内2020届普通高校毕业生达34.66万人,比上年增加0.74万人。截至上月底,全省高校毕业生签约率不足70%。其中,高职院校轻工纺织、公共管理与服务、财经商贸、旅游等专业大类签约率比去年同期下滑15到25个百分点,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新闻传播、农林牧渔等专业大类也下滑超过10个百分点。

  ●“疫情期间我在网上海投简历,也有一些企业联系我,但由于没法当面交流,工作一直没谈成。 ”

  6月上旬,北京出现聚集性疫情,让中科大博士生林俞的进京求职计划再次泡汤。此前,林俞向北京一家研究机构投递了简历,并收到进入笔试的通知。不过由于疫情,笔试从4月推迟到5月,最终定在6月中旬举行。 6月13日下午,林俞坐上了去北京的高铁,半个小时后却接到了对方考试取消的电话通知。 “我在网上看到了北京疫情的消息,家人朋友也都联系我让我不要去北京,没有办法,我在蚌埠南站下了高铁,买了返程票,又回到了合肥。 ”

  “疫情期间我在网上海投简历,也有一些企业联系我,但由于没法当面进行交流,工作一直没谈成。 ”安徽大学法学硕士刘效也是今年毕业大军的一员。他向记者坦言,找工作还是习惯线下方式,如今虽然可以通过网络视频的方式在线上面试,但没法实地考察企业情况,双方的交流也大受限制,对最终签约总是心存顾虑。直到5月份,线下招聘陆续放开,才让刘效吃下求职“定心丸”,并且很快与一家意向单位签订了就业协议。 “面对面沟通,交流更直观顺畅,也更放心。 ”

  对于线上招聘,用人单位同样不适应。安徽安龙基因科技有限公司人事主管苏霞告诉记者,公司实验室检验员岗位需求一直有缺口,往年基本上在3月至4月就能完成当年的招聘计划,但今年直到6月底,仍在招聘新员工。 “疫情严重时我们在网上招聘,只能通过视频的形式考察求职者,效果并不理想。 ”苏霞介绍,直到疫情放缓后,可以集中组织线下面试,招聘才逐步正常化。

  对安徽理工大学应用化学专业学生邵彤蕊来说,当前最大的心愿便是考进体制内,找一份稳定的工作。 “体制内有编制,拿不了太高的工资,但工作稳定,不容易受到特殊情况的影响。 ”邵彤蕊告诉记者,疫情发生后,让他意识到进入企业工作的不稳定性。 “企业没法复工复产,生产受影响,连员工工资都发不出,而像公务员、事业单位员工等受到的冲击就很小。 ”

  赵磊是省内某高校2020届自动化专业毕业生,年初以来,他通过网站投出了大概30多份简历。他告诉记者:“也有一些公司给了回复,但都不是很理想。有几家北京的公司开出的月薪大约只有4000元左右。这样的收入在一线城市,扣除租房子、吃饭等支出,根本养活不了自己。”因此赵磊拒绝了这些邀请,打算安心准备考研,就业的事等一等再说。

  据国家统计局安徽调查总队今年的专项调查反映,10.1%受访毕业生不打算马上就业;33.2%受访毕业生参加或准备参加专升本、研究生等升学考试。今年,我省共有5.1万名职业院校毕业生报名参加专升本考试,占毕业生总数的三分之一。以芜湖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该校报考专升本人数比去年增加1300多人,占毕业生总数的45%。

  “过去我们觉得毕业后不工作很奇怪,现在的年轻人更加追求自己的志向和兴趣,在不啃老的前提下,花一些时间积累和挑选,这未尝不可。但这其中也应明确主动和被动的区别。若有明确规划,不断提升完善自我,是不怕的。若只是被动等待,甚至是以此作为‘懒就业’‘怕就业’的借口,那显然不值得提倡。 ”合肥工业大学学生就业指导中心教师张黎黎说。

  “慢就业”并非“失业”,而是一些应届毕业生主动选择的“暂时性不就业”。“慢就业”折射了青年一代就业观念和人生观价值观的变化。当前,90后成为毕业生的主体,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有着自己个性化的理解,工作不只是谋生的手段,更是实现自身价值的事业。他们更加注重职业规划,更为看重工作前景,不愿意草率地选择一份工作,而这种看重也意味着择业时的慎重。同时,一些学生在上大学时的专业选择可能是“身不由己”,毕业时也不想选择自己不喜欢的工作。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为毕业生提供了较多的就业选择,选择的迷茫使得不少毕业生在职场门前徘徊不前。

  以传统观念看,大学毕业赶紧找个工作上班是人生正道,这种“慢就业”有点“不务正业”。笔者以为,“慢就业”虽然看上去“慢”了些,但在“慢就业”中寻找方向,也未尝不是一种就业理性。大学生如果能够通过“慢就业”,对社会和自我有更充分的认知,有理性地择业定位,减少定位不准、盲目从众等问题,未来或许会发展得更好。应对选择“慢就业”的年轻人多些包容,给予他们更多理解,允许高校毕业生从容不迫地选择自己的人生。

  同时,不能让慢就业成为“懒就业”,更不能演变成“啃老族”。打算“慢就业”的毕业生,要快速调整自我,尽快确定自己喜欢干什么、适合干什么,并果断付诸行动。高校要加强大学生在校期间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增加就业指导服务专职教师、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开展个性化就业指导服务,让大学生在校期间即能找到工作方向。教育和人社部门要为已毕业大学生提供更加精准的就业服务,帮助他们快速找好人生的方向,鼓励和帮助他们快速进入工作岗位。(李浩)

责任编辑:观察员

中国观察网独家出品

新闻由机器选取每5分钟自动更新

手机: 邮箱:123456@qq.com
联系电话:010-8888888 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