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观察网 http://www.chinagcw.com.cn

帮助中心 广告联系

中国观察网

怎样对市级提三农工作的意见建议

来源:未知 作者: 人气: 发布时间:2019-11-28
摘要:我是一名农业工作者,从小生在农村长在农村。1977年恢复高考后考上了农业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县农业部门工作至今。亲身经历和参与了农村改革开放的全过程,可以说对我们这个地方的三农工作比较了解。现根据三农工作的现状和对中央三农政策的学习,针对三农

  我是一名农业工作者,从小生在农村长在农村。1977年恢复高考后考上了农业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县农业部门工作至今。亲身经历和参与了农村改革开放的全过程,可以说对我们这个地方的三农工作比较了解。现根据三农工作的现状和对中央三农政策的学习,针对三农工作提几点建议。

  近几年党中央国务院对三农工作非常重视,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惠农的政策,如种粮补贴、良种补贴、农机补贴、家电补贴等等。我觉得这些惠农政策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理由有如下几点:

  1、方式欠科学:我们国家还不富裕,在这种情况下应将有限的资金集中使用,解决农民自己不能解决而又迫切解决的问题,如修路、建桥、打井等公益性问题;采取分散补贴的方式,农民虽普遍得到了实惠,但对于一家一户来说,受惠金额很小,结果是大事情办不成,小事情无所谓。因而,不能有效地发挥补贴资金的作用,达不到促进农业生产的目的。

  2、农民不太瞒意:一是剥夺了农民自主购买的权力,二是供给的商品不太符合农民的心愿;如小麦良种补贴,正常情况下农民是根据自已的责任田面积、肥力、茬口、喜好等,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来购买适合自已的小麦品种,而良种补贴供给的是指定品种,数量上可能与面积不符、品种属性上可能与茬口不对、品质上可能不符合自己的食用习惯、产量和抗性水平上农民可能不瞒意等等;加上补贴的资金有限,大约三分之二的资金仍需农民自己拿,所以,有相当一部分农民不愿意购买不适合自己种植的品种。即使将补贴资金直接补给农民,我认为也是不可取的。

  3、容易滋生腐败:由于纳入补贴的商品和数量是由各级政府或行政主管部门确定的,所以,对于生产企业来说,要想使自己的产品纳入补贴范围,就必须想法设法说服省、市、县各级政府或政府职能部门的有关领导。这样,就给那些腐败分子提供了一个行贿受贿的机会,从而产生腐败。对此,不管是企业还是农民,都有不少怨言和意见;加之企业为了保护自身的利益,将贿赂资金纳入成本,这样,就必然导致商品价格的提高,国家补贴的资金农民受益很少,有相当一部分都直接或间接地流入到了腐败分子的腰包。

  4、不利于新品种的推广和弱小企业的成长:各级政府部门在确定本地区的补贴品种时,往往从稳妥出发,尽量定那些已经在当地推广的、不容易出问题的老品种,对新品种尽量不定或少定,从而加大了新品种的推广难度和延长了推广时间;一些弱小企业,由于资金、人员相对较少,跑各级政府的能力相对较低,自己研发的品种很难纳入补贴的范围,而又由于补贴供给后挤占了市场,自由发展的空间很小,因此,很难得到迅速发展;特别是一些县级企业,名声小、资金缺、人际关系不熟,就更难生存和发展。

  根据上述情况,建议将各种补贴资金由“普惠制” 改为“激励制”。即将国家的补贴资金以奖励的形式惠及农民。对于一家一户的农民来说,可以设立高产奖、高效奖、带动奖、文明奖(孝敬公婆、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等)等,可奖励现金、家电、农机、化肥、种子、农膜等;对县、乡、村可设立组织奖、推广奖、贡献奖、科技奖等;分为集体奖和个人奖两种;集体奖可奖励修路、修挢、打井、建新农村(包括规划、建设等)等,对个人可奖励现金、提拔、车、招工指标、提干指标、编制指标、住房等。这样,可以在群众之间、村与村之间、乡与乡之间、县与县之间甚至部门与部门之间形成一种强大的激励氛围,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各级各部门支持农业、发展农业以及广大农民的种田积极性,有效地促进三农工作的开展、农村经济的繁荣和农民素质的提高。

  自从一九七八年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以生产队为单位的集体经济模式变为了以户为单位的个体经济模式。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种田积极性,使农业生产迅速得到了发展,使农民收入快速得到了提高,使农村经济初步得到了繁荣。但近几年来,单就农业生产来说发展缓慢,农民的种田收入基本上停滞增长。究其原因,我认为首先需要调整三农工作的思路,进而在新思路的指引下,才能使农业生产得到持续稳定的发展。

  1、要摆正三农工作的关系:三农工作即农业、农民和农村工作,其工作的实质是让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文明(包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但这三项工作并不是平行和并列的,三者之间具有因果关系,即因为有了农业才有农民、因为有了农民才有农村;所以,对于大多数落后的农业地区来说,在现阶段其工作的着力点是使农业增效、使农民富裕,落脚点才是开展新农村建设。落后的农业、贫穷的农民是建不成新农村的。然而,不管是农业增效还是新农村建设,农民都是直接的受益者和参与者。但是,目前对于我国大部分农业地区来说,农民的素质普遍偏低,甚至文盲或半文盲弃斥;农民的生活还不富裕,甚至个别农户还没有脱贫。在这种情况下,想搞好三农工作是非常困难的,只有从提高农民的素质入手,使其成为有知识、懂科技的新型农民,才可能线、要把握好三农工作的方向:三十年来,我国的农村改革之所以能够获得巨大成功,其根本原因我认为是党中央国务院从当时中国农业的现状出发,根据广大农民的特点,制定并实施了联产承包责任制。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农业仍然处于传统农业的阶段,在这一阶段,只要能增加劳动投入和加强种田责任心,就能有效地促进农业生产;由于受几千年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影响,我国农民既有勤劳、善良的一面,又有自私和愚昧的一面。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就符合和顺应了这种特点,使勤劳变为了投入,使自私变成了责任。因而,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热情,使处于传统农业阶段的我国农村改革开放获得了巨大成功。然而,通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和发展,农业生产水平有了很大提升,农民的劳动热情和责任心得到了充分释放;我国的农业已经由传统农业的阶段迈向了现代农业的阶段。因而,目前仅靠劳动热情和责任心已不能使农业生产持续稳定的发展。要解决这一问题,我认为就必须使农民从文盲半文盲的愚昧状态逐步成为有文化懂科技的新型农民。不然,任何改革都不可能获得成功。所以,今后三农工作的方向就是围绕如何提高农民的素质来开展。

  综上所述,不管是从三农工作的本质还是从我国三农工作的现状和发展规律来说,都应该将提高农民素质摆在三农工作的首位。

  农民的素质包括文化素质、科技素质和道德素质(或称文明素质)。对此,国家可制定出提高农民素质中长期发展纲要,使其真正纳入各级政府的工作日程。并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1、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这是提高农民综合素质的基础;这是作为农民必须具备的素质。可根据农民的特点和农村工作的实际,由相关部门编写出适于农民学习的文化素质专用教材,可分为初级本、中级本和高级本,采取按年龄段、时间段达标结业的方式颁发证书。甚至还可以结合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从小学到大学,形成一套完整的适合农民学习文化知识的教育体系。

  2、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针对农民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建筑业等不同行业的需要,组织有关专家编写通俗易懂的、趣味性强的和可操作性强的科技读本,按照农民素质发展纲要,使每个农民必须掌握2~3项科技知识,在此基础上可以评定相应的专业技术职称,并颁发证书和给予物质或精神方面的奖励。学以致用的、发家致富的和带动其它农户致富的,可给予重奖。使广大农村形成学科技、用科技的良好氛围。

  3、提高农民的道德素质:首先要根据我国的法律法规和广大农村的实际,制定出适合我国农民的道德规范,并采取强制和激励相结合的办法让其共同遵守。通过不懈的努力,这种道德规范就可以逐步成为广大农民的自觉习惯。要让广大农民懂得社会主义新农村并不仅仅是楼房林立、街道整洁、设施完善等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文明,而更重要的是尊老爱幼、互助友爱、和谐相处、科学发展等看不见摸不着的精神文明。只有这样,各种社会矛盾才能化解,社会进步才能成为现实。

  改革开放以来,广大农民为了增加收入,部分剩余劳动力或利用农闲时间进城务工,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城市建设的发展和国民经济的振兴,功不可没,应当载入史册。但是,根据目前我国城、乡的现状,继续鼓励大批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已是弊多利少,应该有条件的加以限制和规范。理由有以下几点。

  1、是加快农业发展的需要:目前在不少地方已经出现了因大批劳动力外出打工而导致农田管理跟不上、甚至土地荒芜的现象。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农民外出打工,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挣钱增加收入,仅靠自己的责任田收入是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生活需求的。对此,如果各级政府将现有的惠农资金用足用活,在激励政策的引导下,大力发展畜牧业、加工业、高效农业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农民同样可以在自己的家乡达到增加收入的目的。这样农民更欢迎,同时也可以有效地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村经济的繁荣。

  2、是加快大学生和城市青年就业的需要:目前大学生、城市青年和下岗职工就业难的问题,已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农民进城务工肯定挤占了部分就业岗位。对此,如果在政府的干预下,规范就业市场,杜绝部分企业低成本(甚至坑农害农)录用农民工的现象,使农民工和城市工(包括大学生)处在同一个用工成本线上,就能腾出许多就业岗位,从而减轻城市就业压力和改善城市下岗职工(或低收入群体)的生活条件,就能促进社会稳定和和谐发展。

  3、是解决诸多社会矛盾的需要:随着农民进城务工人数的增加,农村出现了许多“留守儿童”、 “留守老人”和责任田荒芜等现象,城市出现了农民工子女入学难、住房难和看病难等现象,以及农村社会治安形势严峻、城市治安不稳定等。如果有条件的对农民进城务工加以限制,让广大农民立足于自己的家乡奔小康,就能基本解决这些社会矛盾,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4、是缩小城乡差别的需要:我国是一个人均占有耕地非常少的农业大国,要解决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十三亿人口的吃饭问题, 必须走自力更生的道路。这一点已经是不争的事实。然而,大批青壮劳力进城务工必然导致对农业的削弱。那种进城务工可以增加农民收入甚至可以让农民过上小康生活和缩小城乡差别的理念,我认为是认识上的一个误区 ,是一种短期行为。缩小城乡差别的根本出路在于巩固农业、加强农业、繁荣农业,进而建设新农村、走城乡一体化的道路。一旦我国的农业出了问题,那将是不可收拾的局面。况且,农民靠进城务工挣的那点钱根本不可能经受住全面通涨的狂潮;到那时,城乡差距只会越拉越大 。我们决不能以削弱农业为代价,来换取农民收入的暂时增加;可以说在农业的问题上我们已经输不起了。

责任编辑:观察员

中国观察网独家出品

新闻由机器选取每5分钟自动更新

手机: 邮箱:123456@qq.com
联系电话:010-8888888 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