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观察网 http://www.chinagcw.com.cn

帮助中心 广告联系

中国观察网

《管理世界》中国民生调查2017综合研究报告——经济企稳背景下的

来源:未知 作者: 人气: 发布时间:2020-06-03
摘要:原标题:《管理世界》中国民生调查2017综合研究报告经济企稳背景下的民生发展 摘要:2016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民生调查课题组以经济企稳背景下的民生发展为主题,继续在全国开展近5.1万份样本的民生满意度电线个代表性省份开展近1万份样本的民生关切点

  原标题:《管理世界》中国民生调查2017综合研究报告——经济企稳背景下的民生发展

  摘要:2016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民生调查”课题组以“经济企稳背景下的民生发展”为主题,继续在全国开展近5.1万份样本的民生满意度电线个代表性省份开展近1万份样本的民生关切点入户调查、编制31个省份的年度民生指数以及就业等相关专题研究工作。电话调查和入户调查结果表明,随着经济增长企稳,民生改革措施力度加大,民生投入持续增长,城乡居民的生活满意度和民生整体满意度普遍上升,对12个民生领域的满意度均呈上升态势。城乡居民民生关切主要集中在收入、医疗、环境污染、食品安全等领域,在就业、住房、医疗、教育等领域依然存在不同诉求。民生指数测算结果表明,过去5年31个省份民生状况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但不同民生领域和不同区域的改善程度存在一定的差异。本文建议积极回应经济企稳时期的民生关切和民生诉求,坚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夯实民生之本;坚持多措并举促进居民增收,壮大民生之源;坚持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巩固民生之基。

  年,我国经济运行缓中趋稳、稳中向好,全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6.7%,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和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保持增长。党中央、国务院坚持民生优先,不断深化养老、医疗、教育等领域改革,保障民生投入,各项民生事业持续改善。另一方面,随着经济持续转型升级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各项措施的深入推进,城乡居民的民生关切、民生诉求等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面对这一形势,2016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民生调查”课题组以“经济企稳背景下的民生发展”为主题,继续开展民生满意度电话调查、民生关切点入户调查、民生指数编制及相关专题研究工作。

  12个民生领域的满意度均呈上升态势;民生关切主要集中在收入、医疗、环境污染、食品安全等领域;而在就业、住房、医疗、教育等领域尚有一些新的诉求。下一步,要积极回应民生关切,坚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夯实民生之本;坚持多措并举促进居民增收,壮大民生之源;坚持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巩固民生之基。

  2016年的研究继续突出民生满意度电话调查和民生关切点入户调查。同时,根据新的形势,增加了养老保障和政府服务两个专题,一共开展了9个民生专题研究,并继续开展黑龙江、安徽、江苏、陕西、四川、河北、浙江、广东8个省份的民生研究。

  随着经济企稳,经济增长率等核心经济指标止跌甚至开始回升,这有利于改善城乡居民的发展预期,增强他们的生活信心,有利于社会矛盾的解决,有利于民生政策改革的推进。但这一轮经济企稳,不仅是经济增长速度的趋稳,更有经济结构的深刻调整,这种调整必然会给部分行业、部分地区、部分人群的就业、收入、民生投入带来较大影响。特别是在部分经济增速下滑较快的地区,钢铁、煤炭等部分产能严重过剩的行业,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农民工数量增速和工资增速出现“双降”,城市中年以上劳动力职业转换能力弱,城乡居民收入下降面进一步扩大。部分地区地方财政收入增速下行甚至出现负增长,进而影响到政府对社会事业的投入,民生保障收支矛盾更加凸显。

  在经济企稳期,还需要通过保障和改善民生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民生工作面广量大,所涉及的领域很多兼具经济和社会双重属性,同时也是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的着力点。如大力发展居家服务、养老服务、健康服务、文体服务、休闲服务等行业,不仅能改善民生,也能培育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使民生改善和经济发展有效对接、相得益彰。

  2016年继续在全国31个省份开展近51000份样本的民生满意度电线个代表性省份开展近10000份样本的民生关切点入户调查,编制全国31个省份的年度民生指数,并开展了就业、收入、医疗、教育、住房、环境保护、食品安全、养老保障、政府服务等专题研究。(二)主要研究内容

  项:对当前总体生活满意度的评价,对近一年中生活改善情况满意度的评价,以及对未来信心的评价。民生整体满意度是反映城乡居民对主要民生领域的整体评价。

  年的民生整体满意度仍包含了12个民生领域:交通状况、社会治安、住房状况、食品安全、居住地政府服务、义务教育、医疗卫生服务、生态环境、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就业质量、司法公正。在2016年调查中,还增加了收入变化、政府服务改善、教育状况改善等新问题。民生满意度是通过电话调查数据计算的,调查采用计算机辅助电话调查(

  )方式,范围覆盖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调查对象为18~74周岁的城乡居民。调查实际完成有效样本51092个,其中:城镇占63.9%,农村占36.1%;男性占56.1%,女性占43.9%;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占31.6%,高中(中专/技校)占24.5%,大学专科(高职)占20.3%,大学本科占21.7%,研究生及以上占1.9%;35岁以下的占36.5%,35~54岁占46.2%,55岁及以上占17.3%;非农业户口(城镇户口)占59.0%,农业户口占41.0%。2.

  年继续在安徽、浙江、广东、河北、黑龙江、陕西、四川、江苏8个省进行民生关切点入户调查,而且保持县区级样本不变。调查内容包括工作与就业、基本民生问题、收入与消费、子女教育、医疗卫生、养老保障、住房保障、生活环境、政府服务等方面。除了工作与就业、基本民生问题以外,其他部分调查内容都结合决策的新需求做了较大调整。入户调查抽样采用多阶段分层设计、

  系统抽样技术。第一,将调查省份各区县划分为贫困县和非贫困县,保证每个省抽选一个贫困县,其他区县在综合考虑区县GDP、平均受教育程度、流动人口比例、城市人口比例等9个社会经济发展指标的基础上,按照社会经济综合指数得分因子的高低排序进行选取。第二,在获得调查区(县)居(村)委会基本经济社会信息后,按照相似的方法,采用与各居(村)委会人口规模成比例的系统PPS抽样方式,各自独立抽取2个居(村)委会。第三,在每个居(村)委会内,按某个特定规则(如门牌号或户主名单等)对家庭户进行排序,采取等概率系统抽样抽出50户家庭作为最终调查单元,并且为保证调查入户的可行性,按同样的方法抽取一套备用调查户。入户后,为了保证对家庭信息掌握的准确性,请家庭的户主或家里最熟悉情况的人来配合完成调查。入户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

  份,样本分布主要特征为:(1)城镇样本的比重为40.06%,城乡结合部样本的比重为17.52%,农村样本的比重为42.43%,调查样本的城乡结构与2015年大体一致。(2)流动人口样本为718个,占有效样本的7.38%,流动人口比例较上年略有下降。(3)受访者中30岁以下(不包括30岁)的人占7.42%,30~39岁占12.86%,40~49岁占24.00%,50~59岁占27.41%,60岁及以上占28.31%,平均年龄略高于上一年。(4)男性受访者占56%,女性受访者比例为44%,男性受访者比例比上一年高4%。(5)样本覆盖20个贫困县,贫困地区样本为2425份。3.

  2015年的民生指数指标体系及测度方法。主要从居民生活、公共服务、公共安全和生活环境4个方面测度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民生发展状况。每个一级指标由若干个二级和三级指标加权平均计算得出,整个指标体系包括17个二级指标、31个三级指标。客观指标的数据通过公开出版的统计年鉴获得,并用上年的数据来测度当年的指数水平。对于每一个方面民生发展状况的评估,本报告首先对指标体系涉及的子指标通过阈值法(与最大最小值比较)进行无量纲化处理,然后给各个子指标赋予相等的权重,最后利用线性加权法得到各个方面的民生指数。2016

  2015年的数据测度了31个省份的民生发展水平,还对过去5年各地区民生领域的工作进展及问题进行了分析。4.

  9个民生专题研究。同时,更加突出政策研究的定位,各专题研究报告综合运用电话调查、入户调查和统计数据,客观反映各领域民生政策的实施成效和问题,提出针对性政策建议,为完善相关政策服务。二、民生进展及民生满意度

  (一)随着经济增长企稳,民生改革措施加大,民生投入持续增长,城乡居民的生活满意度和民生整体满意度普遍上升

  2015年有小幅度上升,表示“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的比例为49.5%,比2015年提高1.7%。居民对未来的信心明显上升,表示“比较有信心”和“非常有信心”的比例为69.6%,比2015年提高3.3%。居民对过去一年的生活改善情况的满意度小幅下降,表示“有明显改善”或“有所改善”的比例为45.6%,比2015年下降3.2%,表示“非常不满”和“比较不满”的比例比2015年提高1.7%。2016年,城乡居民对

  个民生领域的满意度普遍上升。其中,得分提升幅度最大的是食品安全和居住地环境,其次是就业和社会治安。虽然就业、医疗服务和食品安全得分有大幅提升,但绝对分值还是排在后三位,表明这些领域的民生工作与城乡居民的要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表

  和2016年各领域民生满意度得分提升情况从各民生领域满意度得分排序来看,

  和2016年各领域民生满意度的均值与排序(二)国家持续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居民就业满意度显著改善

  年我国继续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对包括技能人才、科研人员等七大群体在内的重点群体实施激励计划,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计划,着重做好化解钢铁、煤炭等过剩产能过程中困难职工的就业安置工作。电子商务等新兴行业加快发展,成为吸纳新增就业的重点领域。在多种措施的共同作用下,

  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314万人,连续第五年超额完成全年就业目标。城乡居民对就业满意度显著改善。电话调查结果表明,居民关于就业满意度得分为59.64分,比上年高4.2分,提升幅度在12个民生领域中排名第三。同时,在各民生领域中,就业评分的离散值最小(即有较少的人选择非常不满意),说明该指标满意度分布较上一年更为集中。(三)新《食品安全法》开始全面实施,居民食品安全满意度首次大幅提高

  月1日,修订后的《食品安全法》开始实施,对保障食品安全工作做出了更严格的部署,进一步强化落实监管者和生产者主体责任,保持严惩重处违法犯罪高压态势,推动食品安全社会共治。2016年底,我国已经建成国家食品安全追溯平台、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网络,食品安全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根据国家质检总局的报告,2016年食品及食品安全相关产品的抽检合格率超过96%,维持在较高水平,全年食品安全领域无大事件发生。随着政府工作力度的加强,城乡居民对食品安全的满意率首次大幅提高。2016

  33.4%上升到40.3%,提高了6.9%,在12个民生领域中提升幅度最大。其中,城镇受访居民的满意率从上年的29%上升到37%,提高了8%;农村受访居民的满意率从上年的41%上升到46%,提高了5%。不同收入水平、不同文化程度人群,2016年对食品安全的满意率都呈上升态势,特别是高收入人群、高学历人群的满意率提高更快。图

  1城乡居民食品安全满意率变化情况(四)环境治理力度加大,城乡居民环境满意度持续提高

  年,我国继续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部署,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水污染防治法(草案)》,相关部门制定多项配套政策落实《环境保护法》。同时,探索体制机制改革,开展京津冀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全面加强水污染、大气污染、交通污染、工业污染、农村面源污染治理,推动能源结构调整,推进垃圾资源化利用,生态环境治理继续取得成效。

  年全国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比2015年提高2.1%,重污染天数比例下降0.6%,清洁能源消费比重继续上升。这些成效也体现在城乡居民的主观感受和评价上面,电线年城乡居民对居住地环境满意度评分比上年提升了4.5分,提升幅度在12个民生领域中排名第二。(五)“放管服”改革深入推进,政府服务满意度排名提高2016

  618项(其中,取消491项,下放127项)。全国各地积极创新政府服务模式,如浙江提出加快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广东全面推行“一门一网”政府服务模式改革等。城乡居民对优化政府服务实际获得感不断提升,2016年城乡居民对居住地政府服务满意度的评分比上年提高3.9分,政府服务满意度得分在12个民生领域中的排名由第8名上升为第5名。(六)民生投入持续增长,各项公共服务满意度均有提高2016

  3.7分,对住房、社会保障、医疗服务满意度评分比上年提高2分以上,对教育、交通的满意度评分也比2015年有所提高。表3 2016

  (一)家庭生活的主要关切点是收入和医疗,社会环境的主要关切点是环境污染和食品安全

  随着经济增速的止跌企稳,受访者对收入和就业的不满意程度开始出现明显下降。在入户调查的总体样本中,选择对收入不满意的比例为

  ,选择对就业不满意的比例为3.83%,较上年下降了3.98%。但城乡居民对家庭生活最不满意的领域仍是收入和医疗,2016年入户调查受访者对家庭生活最不满意的因素依次为收入水平、医疗、住房、子女教育、养老和就业,占总体样本的比例依次为28.13%、14.09%、7.45%、6.28%、5.14%和3.83%,收入因素的选择比例明显较高。城乡居民对社会环境最不满意的因素依次为环境污染、食品安全、交通出行、政府办事效率、社会治安、社区服务、文化生活(含体育)和司法公正,占总样本的比例依次为31.59%、

  、17.53%、8.44%、5.96%、5.22%、3.03%和1.78%。城乡居民对社会环境的关切点有一定差别。城镇受访者对社会环境最不满意的因素为食品安全,城乡结合部和农村受访者对社会环境最不满意因素均为环境污染。在对“最不满意的社会环境因素”的选择中,有34.17%的城镇受访者选择了食品安全问题,明显高于城乡结合部受访者中的

  和农村受访者中的16.29%;城乡结合部和农村受访者选择环境污染的占比最高,分别为39.56%和30.48%。此外,26.9%的农村受访者对社会环境最不满意的因素为交通出行,排在第二位。表4城乡居民最不满意的社会环境因素

  的受访者认为2015年以来月均收入减少,比重比上年提高4.8%;有32.9%的受访者认为2016年家庭总收入较2015年有所下降,比重比上年提高12.1%。从家庭收入层次来看,低收入家庭认为收入下降的比重明显更高。其中年收入在1万元以下的家庭,认为收入下降的占

  ;年收入在1万~2.99万元的家庭,认为收入下降的占35.8%,年收入在3万~4.99万元的家庭,认为收入下降的占32.6%。从工作职位来看,一线岗位从业人员认为收入下降的比重较高。一线生产人员、临时聘用人员、务农和个体工商户认为收入下降的比重分别为28.0%、

  、37.2%。另外,非正规就业人员认为收入下降的比重远高于签订劳动合同的职工。没有签订劳动合同的受访者认为收入下降的比重为32.6%,比上年调查结果高出6.4%,比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和有期限劳动合同的职工分别高出18.4%和22.4%。分城乡来看,农村居民认为收入下降的比例明显更高。农村受访者认为家庭收入下降的比例达到40.1%,比上年调查结果高出

  。城镇受访者认为家庭收入下降的比例为26.4%,比上年调查结果高出5.8%。城乡结合部受访者认为家庭收入下降的比例达到30.8%,比上年调查结果高出4.6%。在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一些传统行业面临着较大的转型升级压力,职工收入下降较为明显。如,采矿业受访者认为收入下降的比例达到67.7%,比上年调查结果高出

  ;农林牧渔业受访者认为收入下降的比例为35.4%,比上年调查结果高出9.4%;建筑业受访者认为收入下降的比例也达到38.1%。(三)医保报销比例略有下降,医疗卫生仍然是居民感到负担最重的领域入户调查显示,

  、39.8%和35.2%。城镇职工医保和城镇居民医保实际报销比例比上年略有下降。表

  5住院患者医保报销实际比例(2013-2016年)在回答医疗支出的来源时,2014

  年,分别有17.6%和15.9%的家庭因为看病需要向外筹措资金,其中绝大多数筹资方式是向别人借款。2016年这一比例又有所上升,有18.7%的居民家庭曾因医疗支出而向外筹措资金,其中18%是借钱,0.5%是变卖家产。这一比例出现反弹的原因,一是医疗费用上升过快和居民收入增幅下降;二是大多数地方仍然实行的是患者先垫付医药费、再报销的方式,患者特别是农村患者在报销之前没有能力支付押金和医药费。在回答“在各种家庭开支中,您感觉压力最大的是哪项”问题时,2013~2015年分别有

  、27.2%、24.3%的受访者选择“医疗”,均居第一位。2016年选择“医疗”的比例达到28.8%,超过以往3年,仍然居于第一位。2016年,有63.4%的居民担心医疗费用没有保障,比上年上升了4%。(四)城乡居民对环境污染的关注持续提升,主要关切点为空气污染和生活垃圾2016

  12.7%。另外,选择“噪声污染”为最不满意环境问题的受访者比重比上年明显提高。总体上,受访者对各类突出环境问题的选择比重相对接近,这反映出当前我国各类生态环境问题集中爆发,生态环境形势更复杂。城市受访者最不满意的环境污染问题为空气污染。认为“空气质量不好”是最不满意环境污染问题的城市受访者比重为17.8%,较上年降低

  。选择“垃圾处理不及时”为最不满意环境污染问题的比重为15.1%,排第二位。此外,城市噪声污染问题更加凸显,选择“噪声污染严重”为最不满意环境污染问题的城市受访者比重为14.5%,较上年提高7.4%。环境保护部发布的《中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报告(2016)》显示,2015年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保部门共收到35.4万件噪声污染投诉,占环境投诉总量的35.3%,也反映出噪声污染问题的严重性。农村受访者最不满意的环境污染问题为生活垃圾。10.9%的农村受访者认为“生活垃圾处理不及时”是最不满意的环境污染问题。除了生活垃圾,农村受访者反映的其他环境问题还包括“周边河流湖泊水体污染”、“生活用水质量不高”、“空气质量不好”,这

  项问题的选择比重较接近(均在9.5%左右)。这说明,农村各类生态环境问题也在集中爆发,做好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更需统筹兼顾。(五)仍有半数以上居民对食品安全不满意,食品安全工作需要继续改进尽管食品安全满意度在

  ,城镇受访居民仅为37%,说明仍有半数以上居民对食品安全不满意。调查还发现,公众对地方政府食品安全工作效能的评价总体也不高。其中,农村地区公众对当地政府食品安全工作效能的正面评价为50.21%,城镇地区为

  。但不同层级城市的公众评价有较大差异:省会城市及地级市公众对当地政府食品安全工作效能的正面评价分别为26.11%、37.73%,县域对当地政府食品安全工作效能的正面评价为55.92%。对于保障家庭食品安全的具体措施,有35.1%的受访者选择自己生产,有

  的受访者选择到正规超市购买食品。另外,受访者对食品的质量认证、品牌等也较为看重。图

  受访者保障家庭食品安全的措施(六)城乡居民住房关切点主要为面积小、设施落后、房价太高3个方面,新市民的住房支出压力较大在对住房不满意的受访家庭中,具体选项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住房面积太小(

  )、房价太高而无法改善住房条件(16.2%)。但城乡居民的选择有一定差异,农村地区选项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住房面积太小(27.5%)、建筑年代久远和小区设施落后(22.0%)、水电燃气等设施不全(16.2%),城市地区选项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住房面积太小(26.2%)、房价太高而无法改善住房条件(18.9%)、小区环境和物业差(17.9%)。本地市民和新市民对住房的关切点各有侧重。在对住房不满意的本地市民中,选项排在前三位的关切点依次为住房面积太小(28.4%)、小区环境和物业差(18.9%)、建筑年代久远和小区设施落后(17.5%)。从这些关切点来看,本地市民除了重视最基本的住房面积因素以外,对城市公共设施和人居环境都提出更高要求。在对住房不满意的新市民中,选项排在前三位的关切点分别是住房面积太小(25.8%)、建筑年代久远和小区设施落后(19.3%)、房价太高而无法改善住房条件(15.4%)。进一步对新市民进行结构分析发现,省内非农业户口新市民、省内农业户口新市民、外省非农业户口新市民对房价最为关注,这3类群体选择房价太高而无法改善住房条件的比例分别为24.0%、25.2%、30.6%。新市民群体认为住房支出压力最大的比例为25.2%,较本地市民高出

  。在新市民群体中,省内农业户口新市民选择住房支出压力最大的比例最高,达到45.0%,说明该类群体中接近一半的人都感到住房支出大。而外省农业户口新市民选择住房支出压力最大的比例最低,为19.7%。二者对比表明,省内农业户口新市民在城市“落地生根”的愿望更迫切,对购买住房、提高住房质量的诉求更为急迫,也愿意承担更高的住房支出成本,但其家庭支付能力仍很弱。(七)教育各学段的民众关切点有所差异,义务教育阶段失学辍学问题需要引起关注在学前教育阶段,排在前三位的关切点依次为“入园贵”、“入园难”和“教育质量差”,占比分别为

  和11.9%。在农村地区,“幼儿园距离远”排在农村居民关切点的第二位。在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阶段,排在前三位的关切点依次为“教育质量差”、“不得不上补习班”和“课业负担重”,占比分别为19.8%、15.4%和13.7%。农村居民的关切点还包括“上学距离较远,就学不便”,此选项排在第二位。分户籍来看,“外地孩子上学难”排在流动人口关切点的第一位。在职业教育阶段,排在前三位的关切点依次为“就业质量不高”、“缺少实训,实践能力培养不足”和“学校风气不好”,占比分别为34.3%、20.1%和14.2%。在高等教育阶段,排在前三位的关切点依次为“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学费贵”和“教学内容和方法落后,能力培养不够”,占比分别为52%、30.2%和10.3%。从入户问卷对家庭成员“受教育状况”的调查结果来看,义务教育阶段失学辍学问题仍然存在。其中,小学辍学率为5.84%,初中辍学率为

  。分城乡来看,乡村的小学辍学率为6.34%、初中辍学率为2.54%,城市的小学、中学辍学率分别为4.85%和1.63%,乡村的失学辍学问题较城市更为突出。从实地调研来看,学习困难(厌学)、家庭经济困难和路途较远是学生辍学的主要原因。(八)灵活就业人员比重增加,社会保障覆盖面低的问题比较突出随着产业结构调整的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活跃,智能制造和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新业态的加快发展,灵活就业人员的比重有所提高。根据电线

  2.6%;非固定单位的临时务工人员占比为12.1%,比上年提高了1%,这两种类型的就业可看作是典型的灵活就业。调查结果还反映出就业稳定性有所降低。在非农就业人员中,没有签订劳动合同的比重从上年的35.1%提高到2016

  37.3%,增加了2.2%。在我国目前的劳动力市场上,劳动合同仍是保护劳动者权益的重要指标,超过1/3的劳动者没有签订劳动合同,说明就业岗位的不稳定性较大。灵活就业人员的社会保障覆盖面较低。在入户调查样本中,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比例为18.6%,比全部样本低20%

  34.2%,比全部样本高13.1%。(九)半数以上居民对未来养老的经济来源存在担心,老年人的生活照料体系还很不完善尽管养老保险已基本实现了全覆盖,并且老年人的劳动参与率较高,但老年人的收入状况并不乐观。年收入在3

  70~79岁以及80岁及以上受访者中所占比例,分别为41.0%、55.7%和44.8%,远高于低年龄组。特别是本地农业户口老年人中,家庭低收入的比例偏高。在这一群体中,家庭年收入在3万元以下和1万元以下的比例,各为53.3%和30.7%,分别比本地非农户口老年人高出30.3%和24.6%。与此相对应,老年人对养老经济来源表示“有些担心”或“很担心”的比例很高,达到58.6%。在60岁以下且未退休的受访者中,对未来养老经济来源存在担心的比例为62.4%

  70.2%,其他依次为城镇居民养老保险(67.5%)、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60.8%)、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44.7%)。这说明,养老金制度的不同,对居民养老保障的安全感有重要影响。调查还发现,老年人的生活照料体系很不完善。对已进入老年阶段的受访者调查结果表明,生活照料主要由配偶互相照顾(53.8%)和自行照顾(35.2%

  10.4%。调查结果还显示,老年人生活照料中,利用机构等其他方式提供照料的比例微乎其微。另外,老年人中相当一部分处于独居状态,60~69岁、70~79岁和80岁及以上老年人中的独居比例分别为5.1%、7.6%和13.8%,部分独居老年人生活质量低下,一些极端事件也时有发生。这表明,多元化养老照料体系的建设任重而道远。(十)政府办事程序及效率有一定改善,但与群众真实需求仍有一定差距2016年入户调查中,有

  的受访者到居住地政府部门(包括政务服务中心、街道办、村委会等)办过事,比上年增加

  以上,他们对政府改进服务、提高办事效率的感受相比其他受访者更加直接,也更能真实反映群众诉求。在所有到政府部门办过事的受访者中,有54%的受访者表示对办事过程很满意,与上年相比下降了3%,这说明政府办事程序简化程度及效率虽有提升,但与群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最后一公里”仍有梗阻。在受访者最不满意的因素中,排前两位的分别是“程序复杂和不公开”、“相互推诿、效率低”,分别占15.9%和10.5%

  年各地区民生状况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但不同民生领域和不同区域的改善程度存在一定的差异。从不同民生领域来看,居民生活和公共服务的改善程度要明显高于公共安全和生活环境。从不同区域来看,经济发展落后地区居民生活和公共服务的改善程度大于经济发达地区;在公共安全方面,北方地区多数省份比南方地区改善更加明显;在生活环境方面,西北地区多数省份的改善程度较其他地区更加显著。

  从居民生活指数来看,东部地区多数省份表现得更好,中部地区次之,而西部地区相对较差。东部地区之所以优于其他地区,主要是因为其更高的收入水平、更高质量的就业和相对较小的城乡差距。从动态变化的角度来看,居民生活指数的空间格局整体没有发生大的变化,依然呈现出东部、中部和西部依次递减的态势。但也需要看到,西部地区部分省份的居民生活指数改善较为明显,其中内蒙古、宁夏、新疆和贵州等省份居民生活指数提升最快。

  10%。绝大多数地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西部省份差距缩小的幅度更大,如广西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由2010年的3.76倍缩小至2015年的2.79倍。从购房的角度来看,绝大多数省份过去5年生活压力有所缓解,31个省份中只有江西和云南的收入房价比稍有下降,其他省份的收入房价比都出现了一定幅度的提升。但受经济转型的影响,就业质量的改善状况不佳,主要表现为私营和个体就业比重大幅上升,仅2015年一年就提升了4%,而这些就业人员中部分人员没有相应的社会保障。值得注意的是,由于2016年各地房价上涨较快,而居民收入增长的幅度多数呈现下滑态势,2016

  (二)区域公共服务发展状况呈现出“哑铃状”特征各地区公共服务发展状况呈现出“两头强、中间弱”的哑铃状特征,即东部沿海省份和西部沿边省份公共服务指数表现更佳,如北京、长三角、珠三角和西部的西藏和新疆等;而较多中部省份的公共服务状况相对较差,如河南、山西和西部的云南、广西等。从动态变化的角度来看,大多数省份的绝大多数公共服务指标都得到了明显改善;就区域而言,宁夏和广东的公共服务改善情况较其他地区更加突出,特别是在社会保障方面进步更快。

  2010年的0.321下降至2015年的0.154。从公共服务涉及的5个方面来看,除了交通服务外,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服务方面绝大多数指标的区域差距在缩小。其中,教育区域均等化水平提升表现最为突出,无论是从教育投入(义务教育阶段生均教育财政支出),还是从教育产出(平均受教育年限)来看,区域之间教育公共服务的差距都在缩小。从各地区生均教育财政支出的增长和人均GDP水平增长趋势可以看出,除少数地区外,越落后的地区其生均教育财政支出增长越快。区域内不同行政层级城市之间的差距值得关注。以城市公共预算教育支出和执业医师人数数据为例,省会城市的人均公共预算教育支出要明显高于其他地级城市。省会城市每万人公共预算教育支出平均水平达到1775元,而其他地级城市平均水平只有1460

  20%以上。两类城市的每万人执业(助理)医师人数的差距更大,省会城市达到33人,而其他地级城市只有21人,前者比后者高近60%。这种差距还表现在城市内部市辖区和其他地区(包括县、县级市等)之间,如省会城市市辖区每万人执业(助理)医师人数达40人,而非市辖区地区只有18人,两者相差一倍以上。其他地级城市的这种差距也基本相当。(三)公共安全状况整体呈现出“北方优于南方、中部好于东西两侧”的空间特征公共安全的空间特征与居民生活和公共服务存在较大差异:东北、环渤海地区多数省份的公共安全表现要强于其他省份,东西两侧沿海和沿边多数省份的公共安全表现较差。从动态变化的角度来看,过去5

  5年大多数指标得到较大改善。从空间动态变化的角度来看,公共安全领域需要重点关注沿海相对发达地区。除了3个直辖市外,不少东部发达省份在公共安全方面的许多指标在过去5

  2015年突发环境事件次数是2010年的两倍;从社会安全角度来看,2015年东部10个省份中有8个省份的万人罪犯人数较2010年有所增加。究其原因,环境事件的爆发很多与生产的污染排放和生产安全事故有关,这折射出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发展转型的压力仍然较大;社会安全风险过高则很多与流动人口和人口聚集度较高存在一定关系,而这些东部沿海省份多数属于流动人口较多与人口密集度极高的地区,加强对流动人口的服务和管理、提高社会的融合度将成为东部沿海省份降低社会安全风险的重要任务。(四)生活环境状况整体呈现出“南方优于北方、高低纬度优于中间纬度”的空间特征生活环境的空间特征与公共安全基本相反:南方尤其是东南沿海省份的表现要强于北方省份,高纬度和低纬度的省份要强于处于中间纬度的省份,黄河流域大多数省份的生活环境表现较差。从动态变化的角度来看,相对于其他地区而言,过去5

  ,居住在城市的人口开始超过农村,意味着中国正在由以农村为主的社会向以城市为主的社会转变,城市环境的重要性日趋凸显。从民生指数测度结果来看,部分地区在城市化较快推进过程中,城市环境未得到较好的同步改善。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部分地区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没有提升反而下降了。这主要是由于城市化快速推进过程更多注重的是土地扩张,而相对忽略城市绿化设施建设。统计数据显示,与

  2010年相比,2015年有接近1/4的省份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下降。二是部分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下降了。随着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城市垃圾越来越成为影响城市环境的重要因素。但统计数据显示,与2010年相比,2015年有接近1/6的省份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下降了。五、积极回应民生关切,进一步做好民生工作面对经济企稳时期的民生关切和民生诉求,要坚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夯实民生之本;多措并举促进居民增收,壮大民生之源;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巩固民生之基。

  多渠道提升农民收入水平。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推进第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全面提升农业效率和效益。通过培育农民合作社、专业大户,探索推进土地经营权入股农业产业化经营等方式,促进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创新,提高农业规模效益和产业链效益。按照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的要求,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流转,让农民分享土地财产性收益。

  有效解决义务教育阶段失学辍学问题。进一步落实好已有的教育扶贫政策,健全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确保其不因家庭贫困而失学辍学。持续提升农村义务教育质量和水平,促进农村初中普职教育融合以提供多种成才渠道。充分利用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等平台,建立健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失学辍学动态监测、日常管理和督促复学等制度。

  结合公众主观感受,提高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针对性。一方面继续加快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提高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深入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提高农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水平,打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攻坚战。另一方面针对空气质量、水环境质量等公众主观感受的短板,深入推进大气、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开展大气污染来源和组分分析,促进科学化和精准化治污。

  健全政策实施的推进机制,确保政策有效落地。对于跨部门、跨地区的环境问题,在明确各地区、各部门职责范围的基础上,完善部门联动和上下游联动机制,增强环境保护的合力。推进落实党政同责和一岗双责制度,促进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对辖区内环境质量责任的落实。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制度,建立健全常态化的公众生态环境质量主观感受调查制度。

  增加生态环境保护投入,加强环保能力建设。在监管队伍能力建设方面,优先解决地方环保部门缺人、缺车、缺编制等问题。在数据支撑体系方面,深入推进生态环境监测体制改革,加快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提高生态环境监测数据质量。在科学研究方面,尽快建设一支由环境保护专家学者、城市环境管理工作者组成的学术队伍,有重点地开展环境管理科学研究工作,力求从理论和技术层面推动绿色发展取得新突破。

  补齐客观短板方面,一要抓好源头治理。加强产地土壤和水环境治理,引导农民科学使用化肥、农兽药和添加剂。补齐和加严食品生产流通过程的国家标准,全面覆盖网络渠道。二要推动上下同步的“三监合一”改革。尽快建立统一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加强全方位、全过程、下基层的监管,建立健全跨区域和网售食品监管机制,以监管推动食品产业转型升级。当前,尤其要加强基层食药监专业执法队伍建设,允许各地增加基层食品监管人员的数量并采用灵活的聘用机制,促进食品安全监管的人力资源下沉到乡镇层面。三要关注重点人群。着力改善城镇低收入群体、农村居民的食品消费环境,用多种优惠措施加强超市、商场等有安全保障的食品购买和消费渠道建设。加强对学校周边食品摊位的整治力度。加强主观引导方面,一要建立统一、权威的风险交流和信息发布平台。整合农业、卫生、质检、食药监等部门信息资源,在加强食品安全信息发布管理的同时,丰富信息公开内容,形成“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的新常态,增强食品安全信息的可获得性。二要完善食品安全问题应急响应机制。主动回应并迅速处理即将形成社会恐慌的苗头性、趋势性问题,建立谣言案例库,提高处理效率。三要完善公众参与食品安全风险交流的机制建设。加大政府、专家和消费者等不同层面的风险交流,引导公众形成科学、合理的风险感知。

  尽快制定全国通用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内容。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应覆盖影响人民健康的主要病种,目录范围可以随着经济发展不断扩大。凡是纳入目录的服务,政府必须确保人人能够公平享受,并设定个人负担的上限。对于贫困人口、贫困地区、农村、老年人、长期慢性病人等特殊群体,可以首先扩大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和基本药物的保障范围。

  提高社会保险和社会救助对灵活就业人员的覆盖面。允许灵活就业人员根据经济条件和流动状况,灵活选择险种和缴费水平,真正享受到社会保障的安全网作用。将针对城镇就业困难群体的社会保险补贴制度扩展到包括常住灵活就业人员在内的全体从业人员,降低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险缴费负担。为灵活就业人员建立临时性、应急性的社会救济,将符合条件的灵活就业人员纳入城市最低生活保障范围。

  切实提升居民养老保障水平。通过提升社会保险水平、鼓励继续就业、增加财产性收入、完善低保制度等方式,提高老年人的收入水平。完善医保制度,探索对老年人实施个人自付最高限额,并强化医疗救助,切实降低老年人的疾病和医疗费用负担。加快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强化公立养老机构对特殊困难老年群体的托底作用。

  进一步简化优化公共服务流程。深入研究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务,全面梳理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住房保障、民政救助、年审年检等领域的服务事项,进一步减少无谓证明和烦琐手续。依托电子政务平台,逐步实现证件数据、相关证明信息等跨部门、跨区域、跨行业互认共享,切实做到“证件联用、信息联通、服务联动”。

  政务服务”。一方面,加快推进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办理,公共决策网上互动,畅通公众互联网沟通渠道,切实提高便民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另一方面,加快构建统一的“一站式”政务服务平台,积极推广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预约服务等多种创新机制,逐步实现实体政务大厅与网上服务平台融合发展,并加快将网上政务服务向基层延伸。

责任编辑:观察员

中国观察网独家出品

新闻由机器选取每5分钟自动更新

手机: 邮箱:123456@qq.com
联系电话:010-8888888 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