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观察网 http://www.chinagcw.com.cn

帮助中心 广告联系

中国观察网

十问之六:怎样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来源:未知 作者: 人气: 发布时间:2020-01-22
摘要: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第一,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

  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第一,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党的十七大报告,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提出了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方针和举措,为我国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报告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重视学前教育。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内容方式、考试招生制度、质量评价制度等改革,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坚持教育公益性质,加大财政对教育投入,规范教育收费,扶持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保障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点提高农村教师素质。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发展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大力发展教育,加快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 是贯彻党的基本路线的必然要求。只有把教育搞上去,才能从根本上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取得战略主动地位。只有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献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才能保证我们国家的长治久安。在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必须始终坚持,不能动摇。如果我们现在不是这样来认识教育问题,就会丧失时机,贻误大事,就要犯历史性的错误。 发展教育,必须深化教育体制改革。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必须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充满活力的现代化教育体系。多样化筹措经费,使社会力量办学蓬勃发展。为加快发展贫困地区、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对符合时代要求的教学模式、教育教学方法、课程体系和教材改革进行有效探索。各级各类教育与培训将相互衔接与沟通,为人民群众创造多层次、多样化的学习机会。增强教育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的能力,大力发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教育和培训。积极稳步发展高等教育,使若干所大学和一批重点学科进入世界先进水平行列,为经济建设培养大批急需专业人才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和一流学者,使高校成为国家知识创新体系的主体,为培育国家经济新的增长点做出重大贡献。 第二,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问题,可以说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就业问题解决得如何,是衡量一个政府、一个政党的治国水平、执政水平的重要标志。随着我国就业矛盾的日益突出,党和政府越来越重视扩大就业工作。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国的就业工作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主要表现为,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就业结构明显改善,就业机制不断完善,就业局势基本稳定。这些成就是在我国劳动力总供给明显大于劳动力总需求的情况下取得的,也是在世界经济跌宕起伏、急剧变化的形势下取得的,是来之不易的。 但是,就业问题是我国要长期面对的重大问题,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最大的难题之一。这是由我国人口众多且经济文化还比较落后的基本国情决定的。目前,我国就业矛盾的主要表现是:总量性矛盾较为突出,无论是城镇还是农村,劳动力的总供给明显大于总需求。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随着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和体制转换,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重持续下降,释放出大批剩余劳动力;一些工业特别是传统工业因生产能力过剩或资源枯竭而关闭或破产,使大批职工转岗失业;企业内部管理体制和劳动用工制度的改革,使一些工人下岗;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给一些企业可能造成的冲击,也会加重结构性失业现象。素质性矛盾突出,随着科技进步和新兴产业的兴起,部分低素质劳动者被迫失去工作;同时,在科技进步的带动下,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同样的资本对劳动力的吸纳量大大减少了。观念性矛盾突出,由于受传统的就业观念的影响,盲目地追求轻松、干净、体面的工作,使一些人白白丧失工作机会,等等。 为了解决就业问题,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举措。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政府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加强就业观念教育,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教育培训制度,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完善面向所有困难群众的就业援助制度,及时帮助零就业家庭解决就业困难。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规范和协调劳动关系,完善和落实国家对农民工的政策,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 第三,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社会公平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改革收入分配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构建符合国情、科学合理的社会收入分配体系,关系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是国家政治经济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对收入分配问题,中共中央一直高度重视,强调要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加大调节收入分配的力度,规范个人收入分配秩序,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努力缓解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 应当明确,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城乡居民收入较大幅度地增长,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取得长足进展,城镇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保障水平相应提高。与此同时,收入分配领域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一些行业收入水平过高,分配秩序比较混乱。为了构建科学合理、公平公正的社会收入分配体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扩大转移支付,强化税收调节,打破经营垄断,创造机会公平,整顿分配秩序,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 第四,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社会保障是社会安定有序的重要保证,是国家长治久安、人民生活幸福、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基础。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关系到坚持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实践中的落实,关系到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确保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及国家长治久安的大局,对调节收入分配、促进社会公平、扩大国内需求、拉动经济增长具有重要作用。 社会保障的作用,主要是帮助人们降低生活和工作中可能遇到的风险,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增强其生活安全感。特别是从我国目前来看,我国正处于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建立健全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就可以从体制上为生活陷入困境的各种社会成员提供及时而稳定的帮助,从而为改革开放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就可以使生活和工作困难的人感到党和政府的关心,感到社会主义的温暖,从而进一步提高中华民族折凝聚力的大团结。因此,建立健全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不只是一件单纯的经济性工作,而且也是一项具有重大政治意义的工作。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突破了一大批难点重点问题,是劳动保障制度改革力度最大、进展最快的时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保障体系基本确立的时期。据民政部提供的情况,目前我国已有5000万城乡困难群众纳入到经常性社会救助范围。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现在有2200多万人,全国农村纳入到五保供养的有320多万人。此外,全国有700多万农村人口纳入到低保制度,还有1204万人纳入到经常性的定期、定量救助制度,城乡特殊困难群众的医疗救助虽然开展时间不长,但已经有相当数量的困难群众受益。民政部门与教育、司法、建设等部门合作,开展了教育、医疗、住房和北方地区供暖等多方面的专项救助。不久前,民政部还和44家慈善组织共同发布了130个慈善项目,计划投入资金28亿元。这些项目涉及扶老、助残、救孤、济困、救灾、助学、助医等领域。但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发展还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与人民群众的希望还有不小的差距,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健全还面临着不少问题和困难。社会保障制度的覆盖面还不够宽;社会保障奖金的筹集还有很大困难;还有一些群众在生产和生活中还存在各种各样的困难,特别是在广大的农村社会保障更需要有大力度地发展。正视这些问题,解决这些困难,真正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满足人们对社会保障需求的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保障体系,还需要党和政府以及全国人民作出不懈的努力。 因此,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全面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提高保障水平。完善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提高统筹层次,制定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关系转续办法。采取多种方式充实社会保障基金,加强基金监管,实现保值增值。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做好优抚安置工作。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发展残疾人事业。加强老龄工作。强化防灾减灾工作。健全廉租住房制度,加快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 加快社会保障事业发展,一要坚持从国情出发,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体系。坚持城乡统筹,在有条件的地方探索符合农村经济和社会特点的社会保障制度,抓紧研究解决农民工的工伤、医疗、养老保险问题,以及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二要建立社会保障的长效机制。既要确保当期支付,解决好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特殊问题,又要下大力气研究解决社会保障制度的若干重大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三要发挥社会保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通过社会保障有效实施再分配,使人民群众尤其是低收入群体都能分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构建共同的社会利益基础,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 第五,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关系千家万户幸福。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人人享有最基本的医疗卫生服务,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确保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卫生事业的根本目标。为了实现这个根本目标,首先需要明确医疗卫生基本制度。中国卫生事业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在医疗卫生制度改革中,也出现了一些令老百姓抱怨的问题,主要是看病难、看病贵。看病难是由于现有与资源分布不合理造成的。在中国,医疗卫生体系呈现倒金字塔型,高新技术、优秀卫生人才基本上都集中在城市的大医院,农村和城市社区缺乏合格的卫生人才和全科医师,即使城市的一些中小医院也缺乏高水平的医生。这种格局形成了在农村和城市社区缺医少药的局面。一般民众患病后难以在当地有效就诊,要到外地或者到大医院去求治。看病贵则是由于错误的医疗改革引发的一些问题造成的,如把医院看成是同经济组织一样的盈利机构以及医疗卫生系统一些人员的道德崩溃造成的。正因为看病难、看病贵,致使个人医疗经济负担加重,有病不医、自我医疗的人逐渐增多,从而降低了整个社会的健康水平。因此,深化医疗卫生改革,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已成为摆在党和政府面前的一项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也成为一般百姓普遍高度关注的问题和深切的企盼。 党的十七大正是代表和反映人民群众的这一愿望和要求,提出了我国建立医疗卫生制度方面的基本设想。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实行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开,强化政府责任和投入,完善国民健康政策,鼓励社会参与,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提高重大疾病防控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加强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深化公立医院改革。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保证群众基本用药。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确保食品药品安全。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发展妇幼卫生事业。 当前,抓好医疗卫生制度改革和创新。一是加快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重点是加强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大力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二是加快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制定能基本满足群众看病需要的药物目录,规范药品生产流通秩序,合理确定医疗服务价格。三是加快建立覆盖各类人群的不同形式的医疗保险制度,组成复合型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四是强化公立医院的公共服务职能,规范收支管理,扭转公立医院盲目追求创收的倾向。同时,必须强调的是,国家通过制度设计使公民能够买得起医疗卫生服务是改革的方向。按照这一方向,必须大力加强医疗保险制度。在社会医疗保险制度下,疾病风险在社会大范围内得以化解,增强了参保人享受医疗的经济能力,同时相对降低了医疗服务和产品的实际价格,解决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医疗费用筹集、使用的关键问题,是我国在经济水平和居民收入均较低的条件下提供医疗卫生服务的正确制度选择。 第六,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社会稳定是人民群众的共同心愿,是改革发展的重要前提。社会的安定团结,不是自发形成的,而是需要完善的社会管理。因此,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健全基层社会管理体制。最大限度激发社会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完善信访制度,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重视社会组织建设和管理。加强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坚持安全发展,强化安全生产管理和监督,有效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完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制。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改革和加强城乡社区警务工作,依法防范和打击违法犯罪活动,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完善国家安全战略,健全国家安全体制,高度警惕和坚决防范各种分裂、渗透、颠覆活动,切实维护国家安全。 根据十七大的这一精神,在完善社会管理工作中,要切实做到,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完善的社会管理不只是哪一个部门的事情,而是全社会的共同任务,必须使社会各个方面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各司其责,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形成合力。因此,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管理格局,显得非常重要。健全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完善基层服务和管理网络。全面开展城市社区建设,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把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完善居(村)民自治,支持居(村)民委员会协助政府做好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工作,发挥驻区单位、社区民间组织、物业管理机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社区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实现政府行政管理和社区自我管理有效衔接、政府依法行政和居民依法自治良性互动。加强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促进流动人口同当地居民和睦相处。完善社区公共服务,开展社区群众性自助和互助服务,发展社区服务业。 适应我国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的发展变化,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坚持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正确把握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现阶段群众的共同利益和不同群体的特殊利益的关系,统筹兼顾各方面群众的关切。拓宽社情民意表达渠道,推行领导干部接待群众制度,完善党政领导干部和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联系群众制度,健全信访工作责任制,建立全国信访信息系统,搭建多种形式的沟通平台,把群众利益诉求纳入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健全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完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制度,建立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实现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有机结合,更多采用调解方法,综合运用法律、政策、经济、行政等手段和教育、协商、疏导等办法,把矛盾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着力解决土地征收征用、城市建设拆迁、环境保护、企业重组改制和破产、涉法涉诉中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坚持依法办事、按政策办事,发挥思想政治工作优势,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维护群众利益和社会稳定。和谐社会要靠全社会共同建设。我们要紧紧依靠人民,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努力形成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作者:中共中央党校教授 张荣臣)

责任编辑:观察员

中国观察网独家出品

新闻由机器选取每5分钟自动更新

手机: 邮箱:123456@qq.com
联系电话:010-8888888 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