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观察网 http://www.chinagcw.com.cn

帮助中心 广告联系

中国观察网

民生调研:社会科学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

来源:未知 作者: 人气: 发布时间:2020-01-09
摘要:河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组织开展的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建设大型调研活动,从2008年开始,至今已经进行了5年。活动围绕人们普遍关心的民生问题开展全省性专题调研。5年来,活动取得丰硕成果,先后完成立项课题1200余项,有的被中央领导同志批示,有的得到

  河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组织开展的“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建设”大型调研活动,从2008年开始,至今已经进行了5年。活动围绕人们普遍关心的民生问题开展全省性专题调研。5年来,活动取得丰硕成果,先后完成立项课题1200余项,有的被中央领导同志批示,有的得到河北省领导批示肯定,有的论文、调研报告在中央和省级重要报刊发表,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活动规模大、持续时间长,有力带动了全省社科工作者转变学风,深入实际开展调查研究,使社科成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不断提升,为社会科学繁荣发展注入了勃勃生机和巨大活力。现在刊发相关专家学者、负责同志对此项调研活动的意义及经验进行研讨的文章,以飨读者。

  大型民生调研活动的成功开展及其取得的显著成效,不仅为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积累了丰富经验,也为推动理论创新提供了有益启示。

  高度关注民生,是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动力源泉。研究民生问题,促进民生问题解决,既是当今社会科学研究的重大课题,也是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动力源泉。这项大型民生调研,就是适应时代发展的新要求,顺应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关注研究民生问题,反映群众呼声和利益诉求,寻求符合科学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方法、经验,为党和政府解决民生难题提供科学的决策参考。事实证明,好的经验、好的方法、好的研究成果都是出自社会实践和对实际问题的研究。民生调研活动作为关注民生的具体实践及其在实践中创造的新经验,不仅成为社会科学工作者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研究素材和学术源泉,也有力推动了社会科学的繁荣和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是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根本要求。搞好民生研究,努力使研究成果转化为提高人民幸福指数的智力支持,要求社会科学研究代表和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增进人民的福祉建言献策。我们以改善民生为目标,关注人的生活质量、幸福指数,树立济世为民的科研理念,把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言群众之所盼、解群众之所忧作为科研课题研究的价值取向,不断推进理论创新,真正把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落到实处;立足于民生实际,汲取人民群众的智慧,使关注改善民生的科研成果更好地体现人民群众意志和愿望,为人民群众享受到改革发展成果提供更加多样化的选择路径。

  坚持“三贴近”,是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有效途径。社会科学研究关注民生,就要贴近民生领域各方面实际,贴近与民生息息相关的群众,贴近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联系当前社会、地方的实际,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抓住事关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重大民生问题和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深入调查研究,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准确把握人民群众的思想脉搏、心理需求和生活追求,提出符合社会和时代需要的民生理念,得出解决民生问题的锦囊妙计;努力从人民群众广阔和丰富的实践中提炼研究题材,汲取思想营养,把人民群众创造的新鲜经验升华为理论,不断开拓新的理论视野,为改善民生、服务群众提出真知灼见。

  实施联合攻关,是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有效方式。改善民生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需要各方面的协同配合。求解民生改善之道的课题调研,也需要多学科的知识的互补和多学科人才的联合攻关,需要能够联合攻关的科研团队和善于率领联合攻关的学术领军人物。我们通过整合研究资源、人才队伍,组织跨学科、跨部门、跨地域联合攻关,深入开展应用研究和对策研究,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这就告诉我们,实现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就要不断创新社会科学研究联合攻关的体制机制,优化社会科学队伍人才结构,创建高水平复合型科研创新团队,培养一大批学科领军人物;鼓励和扶持更多关注民生研究的社科工作者大胆实践,勇于创新,努力推出更多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精品力作;高度重视社会科学人才培养,努力造就高素质的社科研究队伍,让更多弘扬理论联系实际、严谨治学和具有创新思维的社会科学学术领军人物脱颖而出,使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具有持续强劲的后劲。

  “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建设”大型调研活动不仅取得丰厚成果,产生重要影响,而且积累了可资借鉴的实践经验,给社科研究和科研管理部门以深刻启迪。

  第一,责任意识与大局观念鲜明。“为生民立命”是社会科学的内在本质要求,社会科学研究服务于政府决策,推动民生改善,体现着历史担当的自觉和学术境界的高度。河北省社科工作者紧密结合本省实际,深刻把握研究改善民生问题的战略意义,以围绕中心工作、服务政府决策为目标,精心策划,准确定位,根据不断发展变化的新形势、新任务、新部署,科学确定调研题目,深入开展基层调研,及时提供思想成果和对策建议,体现着清醒坚定的政治觉悟和鲜明正确的学术方向,体现着强烈的责任意识和可贵的大局观念。这是民生调研活动获得成功的重要基础。

  第二,科学安排与突出重点并重。民生问题繁杂多样,涵盖广泛,开展大型民生调研活动面临的问题多、难度大。社科工作者立足本省实际,着眼于调研成果可行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全面考虑,统筹协调,集中多方面的智慧和力量,精心制定实施方案。在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成立领导小组和专家委员会,确立组织保障,协调工作和筹措经费,广泛征集调查研究题目,设置议题库,把涉及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热点问题和难点问题作为首先考虑的重点,诸如经济发展、文化建设、社会管理、居民收入、城乡低保、社会稳定、义务教育、环境保护、创业就业、住房保障、困难群体生存状态、医疗卫生服务、食品医药安全等等,既全面系统又突出重点,既有长远的战略规划又有当前的具体目标,既有宏观层面的思考又有微观层面的建议。

  第三,遵循规律与求真务实。社科研究有自身的特点、规律。深刻认识和自觉遵循规律,才能保证研究成果的科学性和严谨性。比如,实事求是地客观观察和深刻认识社会现象,科学采集案例和严密数据统计,尊重事实又不为表面现象所迷惑,注意规律探索,等等。河北民生大型调研活动体现着时代责任的学术自觉,体现着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生活,以敏锐的眼光,从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中发现和抓取直接影响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直接关系当代社会建设的重大现实问题,既深入分析挖掘问题的深层原因,又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办法,理论研究与典型调查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即时研究与预测研究结合,从应用研究中升华理论,又以理论支持和指导实践,用丰厚的研究成果服务于政府决策,在促进和推动全省工作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四,注重对策与讲求效果。这是民生调研大型活动最突出、最重要、最具特色的亮点。问题意识是开展社科研究必须具备的重要前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更是社会科学研究自身必须经历的基本过程。河北民生大型调研活动坚持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作为工作的重要目标,着力于提出科学的对策建议,注重研究成果的实用、有用、管用和好用,注重成果转化的效果。社科工作者把调研设计和成果转化机制作为着眼点,努力争取直接纳入政策制定或积极影响政府决策,一批重要成果成为制定政策的科学依据。

  第五,队伍培养与学风建设。社会科学发展繁荣,人才是关键;社会科学研究,队伍培养是重点。社会科学人才队伍的培养和严谨扎实的学风建设,不仅是国家文化发展和理论创新的重要基础,而且也是实现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保证。民生调研活动,积极引导专家学者走出书斋,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深入了解人情、世情和国情,掌握原生态的第一手材料,获取原生态的基础数据。这为专家学者提供了了解社情民意、发现研究课题的好机会,提供了历练实际调研真本领、真功夫的好机会,创造了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锻炼才干的好机会。因此,调研成果真实地反映了人才培养、学风建设达到的水平和取得的成效。

  我们看到,民生调研的过程,充满着爱国爱民的深厚情感、不畏艰辛的敬业精神和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既有多方面调查研究的实际成果,又有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启示。我们殷切期待,民生调研活动继续爆发出更加强大的学术活力和更加旺盛的生命力,期待建立大型专题数据库,科学设置长期观察点、调研点和数据采集点,提高预测性、预见性和前瞻性,形成开放性、动态性、累积型的权威数据库,既立足河北又着眼全国、面向世界,成为国家民生问题的观测点,为河北省的发展和国家的振兴发挥更大作用,作出更多贡献。

  参与民生调研活动实践,对我来说,收获的不仅仅是些许科研成果,更有许多深切感悟。

  第一,社会科学工作者应具有社会责任感。凡处在社会中的每一位公民,都应履行一定的社会责任,应当关注社会的进退、民族的兴衰、民众的甘苦。而作为一个社会科学工作者,应具有更加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更应时刻关注社会发展和民生需求。我们的科学研究工作应当从国家、民族、民众的利益出发,心为民生所想、情为民生所系、力为民生所使,功为民生所用,为社会进步和民生改善,为国家和民族的“风调雨顺”,尽一份应有的义务和贡献,以无愧于历史和社会赋予我们的责任。民生调研活动正是这一理念的实践。

  第二,民生问题是科学研究不竭之源。民生问题关系重大,民生需求广泛复杂、层次多样,且不断发展变化,这就给科学研究工作者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研究课题,供我们去探究,去解决。我们不必为了找到理想的科研选题而封闭起来、闭门造车。只要眼睛向下、脚踏实地、深入社会、深入民间、深入农村,以忧国忧民的情愫、报国为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了解一下人民群众的生存状况、生活质量、困难和诉求,我们就会得到大量真正有实际意义的研究课题。

  第三,服务民生是科学研究的重要目标。在研究层次上,不论是高深的理论论证还是一般的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在研究方法上,不论是复杂的模型公式还是简单的加减乘除;在成果体量上,不论是长大丰盈还是短小简洁,只要是研究的成果能实实在在为解除民生困顿、改善和提高民生水平提供帮助,就是好的成果,就能为社会、民众和政府所接受、肯定和支持。

  民生调研活动,因为密切关注民生才广受社会各方关注,因为接入民生“地气”也就有了茁壮成长的基础。致力于民生问题研究,是社会科学研究的长青之路。

  2008年以来,我先后承担了河北省社科联民生调研课题5项,重点就小微金融有关问题进行了系统调研,厘清了小微金融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也大大促进了我供职的邯郸银行的科学发展,为进一步扩大小微贷款、改善民生进行了有益探索。

  研究表明,小微金融具有市场性、民生性、普惠性、稀缺性、创新性、成长性、高成本性、非系统重要性等基本特征。大量国内外银行的经验和数据表明:小微企业贷款的不良率可以大大低于大企业贷款。之所以形成“小微企业贷款=高风险贷款”的“假说”,可能来自我国大型银行过去的统计,那时国有大银行用发放大企业大额贷款的模式,发放小微企业小额贷款。飞行员用驾驶飞机的技术去开电瓶车,结果电瓶车散架了,并不能证明“电瓶车比飞机风险高”。如果这一假说为真,那么银行在发放小微企业小额贷款时自然应该比大企业贷款更严格、更苛刻,那样小微企业贷款岂不更难实现?实际上,国有大行剥离的巨额不良贷款多是国有大企业造成的。我们经过大量调研认为:不良贷款率与企业产权的相关度大于与企业规模的相关度;小微企业贷款的高定价源于高操作成本,而不是高风险;高风险的小微企业贷款主要源于落后的信贷体制机制技术。

  长期以来,“小微企业贷款=高风险贷款”,是学术界和银行业普遍接受的观念,这是小微金融供给不足的思想原因,也是对小银行存在着一定政策歧视的理论根源。扩大小微企业贷款目前还面临诸多机制性障碍,一些先验的、根深蒂固的观念时常通过不同形式、不同机会表现出来,如主营小微企业贷款的小型城市商业银行在资本约束、拨备要求、发行次级债、上市等方面有意无意地受到一些政策歧视,事实上存在着“小银行=差银行”的假说。证实小微金融不具高风险性,创新小微金融学的基本理论,对于放手支持小银行发展、扩大小微企业贷款、增加就业改善民生,意义重大。

  邯郸银行秉承服务民生的理念,坚持“中小企业银行”的市场定位,践行小微金融学理论,引进德国储蓄银行的微贷技术,按照“扫街营销、挂图作业,上门送贷、不重抵押,等额还款、廉洁高效”的要求,打响“邯银微贷,责无旁贷”品牌。目前全行中小企业贷款占全部公司贷款的80%,其中小微企业贷款占40%、户数占90%;全部不良贷款率仅0.2%,其中小微企业贷款不良率仅0.03%;2012年净资产收益率达27.2%,大大高于全国银行业平均水平。邯郸银行小微企业贷款不仅实现了商业可持续,还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荣获全国文明单位称号,被河北省政府授予“金融创新奖”,在 “2012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中位居中型城商行第5位,在“中国金融机构金牌榜”评选中连续入围“最具成长性中小银行”——小微企业信贷与小银行发展、民生调研与民生实践,在这里实现了正向反馈、良性互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果。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人民群众的生活既是我们思考问题和工作的出发点,也是我们工作的落脚点。近年来,河北民生调研真实反映了人民的心声,体现了河北人民建设美丽河北、和谐河北、幸福河北的热切愿望。

  第一,关注民生才能找准发展的目的,促进社会的科学发展。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左传·宣公十二年》说:“民生在勤,勤则不匮。”民生不“匮”了,人民群众生活有了保障,生产才能发展,才能做到“勤”,而且人民群众的需要提出了生产的新目标,经济发展就有了新空间和新动力。譬如,现在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内需就必然增加,生产发展就有了市场动力。我们不能把民生与发展对立起来,而是要把握二者之间的统一性,使民生和发展之间成为相互促进的良性关系。一句话,民生不是不要发展,而是需要更科学的发展。

  第二,关注民生才能重视社会的公平正义,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民生就是人民群众的生计。其中,最基本的就是衣食住行,这是社会公平的基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早就提醒我们不要忽视这样一个基本事实,即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其他活动。保障民生首先要保障基本民生,要通过完善低保、大病救助等制度设计,兜住特困群体的基本生活,即通过补短板来编织一个覆盖全社会的安全网。要提高居民收入,特别是低收入者的收入,持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民生得不到保障,人民群众不能安居乐业,社会就不会安定。另外,必须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民生,即人民群众的生活应该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得到改善。这里,一方面是衣食住行等生活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是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接受教育的机会和精神生活的提高。经济实力和国家综合实力发展,为共同富裕和全体人民生活的提高奠定了物质基础,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最核心的价值理念,而社会正义的基础是民生公平。所以,我们必须通过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共资源分配的公正、公平和公开,切实解决收入分配不公、贫富差距悬殊问题,增强人们的幸福感。目前,民生的差异突出表现在城乡差别上,因此,河北同全国一样,要实现公共资源保障民生的公平,也要在“社会保障的城乡接续”方面跟进,通过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逐渐实现民生和公共资源保障方面的一体化和均等化,为和谐河北、幸福河北奠定基础。

  第三,关注民生才能考虑人民群众方方面面的利益以及子孙后代的利益,促进实现永续发展。民生的底色是人民群众的衣食住行,但其提升和发展的空间却是无限的。就业是民生之源,保障了就业,增加了劳动收入的比例,人民群众的衣食住行就在其中了。民生首先要实现温饱,但不能把民生停留在温饱层次上,要根据生产水平的提高不断提高层次;民生需要物质生活的保障,但不能仅仅保障物质生活,还需要文化精神生活的提高;民生不仅仅是生活好,还要发展好,这就需要增加教育的投入、促进义务教育的均等化发展和各类各级教育质量的提升;民生不能仅仅是一代人的事情,还必须保障子子孙孙的福祉。民生的永续发展就必须基于发展的永续性,我们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就必须考虑可再生能源、循环经济等等,这就为发展提出了新课题。一句话,民生需要社会可持续的发展。

  经验告诉我们,凡是成功的决策,无不基于对世情之变、地情之变、民情之变深切感悟、深刻认知、深透把握。特别是在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等多因素相互交织渗透、民众利益诉求多元化的今天,科学决策必须以民生为依据,也只有在深入民生调研的基础上才能确保决策的科学性。作为服务省委省政府决策的一个有效载体,河北省社科联组织开展的以“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建设”为主题的大型民生调研活动,即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决策好不好,民众最清楚。当前百姓最关心的莫过于民生问题,民生连着民心。要做到决策正确科学合乎民心,就要多听听群众怎么看、怎么想,绝大多数群众理解不理解、接受不接受、支持不支持。否则,决策一旦背离民心民意,执行起来就会麻烦不断乃至引发社会冲突。

  一项决策的出台,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只有体现最广大人民群众意志和愿望的决策才有生命力。当今,科学的决策必须是兼顾各种不同利益群体的决策。通观现实社会中的某些决策,人们之所以觉得其不科学,不简单是决策者的知识水平使然,也不简单是决策执行不力,其中不少是决策时对民生研判的偏差所致。这些决策常常是呼应了一部分群体的诉求,却忽视或损害了另外一些人的利益。在以利益调整为鲜明特点的改革深入进行的背景下,决策特别需要兼顾各种不同群体的利益。只有通过深入调查研究,真正懂得民生真情,兼顾各种群体的利益诉求,决策才能具备“科学的前提”。

  决策与民生关系密切。做什么不做什么,怎么做由谁来做,做到什么程度,往往是差之毫厘,则谬以千里。在过去结构相对简单的传统社会,城乡情况大同小异,可以一叶知千秋,只要解剖一个“麻雀”就可以了。今天则不然,地情千差万别,社情错综复杂,民生悬殊各异。只有真正沉下心,同群众面对面,与群众交朋友,酸甜苦辣同体验,“零距离”沟通,掌握真实的不同群体的第一手信息,才能“不为浮云遮望眼”,真正读懂民众的心思,得到决策的科学依据。

  信息社会,现代化的技术手段为我们掌握和获取民生信息提供了极大便利,但现代信息传播手段和渠道无论怎样先进发达,都有“信号不灵”或信息失真的“盲区”,都不能替代到现场亲眼所见、亲耳所闻,更需要加强调查研究。因为许多细节是书面材料没有反映的,基层民众的心绪状态也往往反映不出来。而许多时候,细节具有决定意义,情绪更有重要意义。唯有身临其境、身心体悟,才能感民生之冷暖、知民意之诉求,确保各级决策的科学正确。

责任编辑:观察员

中国观察网独家出品

新闻由机器选取每5分钟自动更新

手机: 邮箱:123456@qq.com
联系电话:010-8888888 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