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观察网 http://www.chinagcw.com.cn

帮助中心 广告联系

中国观察网

身处就业困局哪些提案与你有关?

来源:未知 作者:观察员 人气: 发布时间:2021-04-07
摘要: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2.3%、年初剩余的551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城镇新增就业1186万人、为市场主体减负超过2.6万亿元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交出了一份扎实而精彩的中国答卷。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取得重大战略成果,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中华民族阔步

  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2.3%、年初剩余的551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城镇新增就业1186万人、为市场主体减负超过2.6万亿元……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交出了一份扎实而精彩的“中国答卷”。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取得重大战略成果,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中华民族阔步迎来全面小康,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圆满实现,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人民是真正的英雄,这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挑战的力量源泉。”

  在“十四五”开局之年,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规划。直面问题和挑战,回应人民的期待,大家关心的就业、教育、医疗、消费、住房、乡村振兴、生态环保等问题,都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得到了回应,并有不少面向青年的民生举措。

  想青年之所想,急青年之所急,《中国青年》聚焦全国两会,推出“两会时刻:青年话题关键词”专题报道,回应青年成长发展问题,为奋斗的青春提供更多支撑和保障。

  据教育部预测,202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再创新高,预计将达到909万人,比2020年增加35万人。高校毕业生是每年新增就业人口的主体,促进其顺利就业是落实“六稳”“六保”任务的重要内容。

  受经济下行压力和新冠肺炎疫情叠加影响,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更加复杂严峻。如何促进就业,打通毕业生就业信息渠道,促进政策落实,便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我是2020年的海外留学毕业生,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归国的行程一再推迟,仿佛是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的孙悟空,我终于回到了家乡。除去路程所需、隔离的时间,我不知道自己是否错过了招聘季,从到家之日起,我便开始心慌。

  来不及休整,我迅速整理好自己的简历、课业成果,开始海投。但是查询过的想要求职的岗位,今年竟大多缩减招聘人数,少部分扩招或维持不变的,也都将条件罗列得更加详细和苛刻。

  我无力怨怼是大环境或是市场的问题,只是很长一段时间,我确实找不到心仪的工作。快要而立之年,仍在家中啃老,我羞愧却无力突破困局。

  我毕业于一所普通二本院校,高考完填报志愿时,因早年“金融热”,且自己又不甚了解各专业意味着什么,便被裹挟着一头扎进了金融专业。本以为这是个“闭着眼都能找到工作的”吃香专业,没想到,没等毕业便陷入了职业冰点。

  本就不是重点大学毕业的我,学历、户籍、专业无一优势。投出的简历大多石沉大海,偶有的面试通知,也曾被HR一针见血地指出:“你所学的专业不似工科那般有技术含量,说得好听些是万金油专业,但其实‘万能也无用’,你觉得我们录用你,风险和回报是否成正比?”

  一夜之间,不少民营私企宣告破产,稍微有点规模名声的企业机构勉强运营,靠着家底不至于破产,但员工担心被裁的压力巨大,仅剩各领域龙头大厂苦苦支撑,日子都不好过。这种就业环境是极其少有的,“稳定”成了大多数人的求职标准,任何带有编制、公职性质的招聘,报名人数爆满,公务员、事业编、国企、央企、银行乃至街道社区工作者,即便是临时工也竞争剧烈。

  各个领域的岗位都在降维打击,研究生曾经的就业范畴被博士生竞争,没办法研究生只能去降维本科生就业层,本科生无奈也只能去跟大专生竞争。

  现如今,坑人公司各种五花八门的招聘骗术层出不求。刚刚把简历拿给面试官看,一分钟的自我介绍还没讲完,面试官就打断我说:“你是应届生没啥经验,不过我们还是愿意提供平台给你学习的,那就先交3000块培训费吧,等到转正,一个月的工资就能挣回来!”

  入职之后一切就变样了,说好的五险一金变成转正再交,说好的双休变成“我们公司处于上升期,你是新人就要多学习”,连辞职都被告知“辞职的话,我们是要扣工资的”。

  2020年8月,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和智联招聘组成的“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课题组发布的《就业困难大学生群体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2020年需要就业的大学生有705万,“大学生已成为我国规模最大的首次就业群体”。

  当2020届毕业季已经过去,2021届秋招到来之时,根据《报告》内容显示,“仍有26.3%的2020届应届生在求职”。这也意味着,大学生就业,即将面临“双届叠加”的局面。而供需两端的结构性“错配”,让大学生就业形势又添压力。自2019年7月至2020年6月一年间,在智联招聘平台上针对应届大学生发布的岗位数同比下降7.1%,而投递简历的大学生同比上升35.2%;疫情暴发后的2~6月,相关数据则分别为“同比下降15.5%”和“同比上升62.7%”,供需对比非常明显。

  除了供需关系的改变,企业性质偏好上的转变,也是造成如今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民企是吸纳大学生就业的主力,贡献了80%以上的城镇劳动力就业。《报告》显示,民企为大学毕业生提供了65.8%的岗位需求,但6月只有27.8%的大学生简历投递到民企;相反,国企和上市公司分别仅提供5.4%和6.8%的大学生岗位需求,但投递比重却分别达到13.8%和11.3%。

  在2021年全国两会召开前夕,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2021全国两会青年期待”调查中回收的1723个样本显示,关注今年两会的青年中,“90后”占比90.8%,而就业和教育成为受访青年期待度最高的两会议题。其中就业关注度58%、收入增长关注度42.9%。就业是最大的民生。面对目前严峻的就业环境,来自青联界别的全国政协委员、中央芭蕾舞团副团长朱妍认为,造成这种就业形式的原因相对复杂,一是岗位供求关系紧张。二是由于就业信息不对称、人岗匹配度不高、就业观念变化等原因,存在“招工难”和“就业难”并行的结构性矛盾。三是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和产业升级,创新创业、灵活就业等新就业形态和新兴职业不断增加,但社会保障、合法权益维护等发展相对滞后。

  且因受疫情影响迅猛发展的“互联网+就业”也一再暴露出不少问题。网络招聘平台数量繁多,既有智联招聘、前程无忧这样的大型招聘网站,也有各类求职微信公众号、APP、群聊等分众化平台,求职者很容易迷失在信息的汪洋大海,反而不能及时获取权威就业信息。且各类网络平台存在质量良莠不齐的现实情况。有的中介机构对岗位信息审核不严,真实性存疑,还有的冒充正规招聘网站,故意发布虚假岗位信息,实施诈骗行为,给求职者的人身财产造成严重损失。

  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不仅与青年学生个人成长息息相关,更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本次两会期间,朱妍委员向大会提交了《关于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落地实效的提案》和《关于建立完善统一规范的就业服务信息平台的提案》,为青年就业发声。

  朱妍委员建议,一是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减负、稳岗、扩就业多措并举。用好减税降费、金融支持、援企稳岗等政策,推动各类企业全面复工复产,鼓励企业吸纳就业、承担起一定的社会责任,扩大招聘,增加就业吸纳规模。二是增加就业岗位,拓宽就业渠道。扩大选拔录用选调生、“特岗计划”“三支一扶”“西部计划”,以及乡村教师、医生、社会工作者等招聘范围,落实相关扶持政策,进一步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国家重大工程项目就业。引导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支持高校毕业生充分利用新就业形态,灵活多样实现就业。三是加强就业服务,提高就业质量。充分利用互联网新媒体渠道,加强就业市场供需衔接和精准帮扶,打通人岗对接的“最后一公里”。四是发展职业教育,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加强教学理论和实践创新的结合,推动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加快培育大批适应市场发展变化、符合企业和社会需求、具有专业技能与工匠精神的高素质人才。五是加强人力资源市场监管,规范人力资源市场秩序,增强高校毕业生风险防范和权益保护意识,畅通投诉维权渠道,切实保障高校毕业生就业权益,营造有利于就业公平和人才合理流动的良好环境。2020年的一项调查显示,82.1%的求职者通过专门招聘网站、APP或信息咨询平台获取就业资讯,只有37.9%通过地方性人才招聘网站获取有关信息。可见,平台建设距离政策目标还有不小差距。为此,朱妍委员建议加快建立完善统一规范的就业服务信息平台,以更好开展就业工作。

  一是要丰富平台核心功能,完善就业岗位信息发布功能,既要做好公共部门就业岗位信息发布,也要为民营企业发布招聘信息提供开放入口;加强对企事业单位资质、岗位信息真实性的审核,避免潜在风险。集成更多就业服务功能,利用平台为求职者提供就业指导、就业失业登记、创业补贴等公共服务,提高平台的用户黏性。建立服务反馈机制,让求职者能够在线对用人单位和就业服务作出评价,不断提高平台的运营质量。

  二是推动平台标准化建设。建设完善覆盖城乡的就业服务信息网络,推动各网络节点的标准化建设,实现接口兼容、数据共享,避免各自为战,以形成信息化的整体效益。坚持平台公益属性,对于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平台自我建设能力弱的地区,可从国家层面提供适当财政支持。优化平台互动设计,统一界面风格,为特殊困难求职者提供针对性人性化服务。

  三是加强平台数据分析。用好就业服务信息平台的海量求职就业信息,加强大数据分析,及时全面掌握全国和地方的就业动态,定期向社会发布信息,帮助用人单位和求职者打破信息不对称,努力掌握就业服务领域的话语权。建立就业失业动态监测机制,适时提供预警,为职能部门制定就业政策、及时处置风险提供决策参考。

  四是提高平台宣传力度。求职招聘是充分竞争的市场,建立统一规范的就业服务信息平台既要充分发挥组织优势,又不能单纯依靠行政强制命令。要适应市场化要求,灵活运用新媒体方式,加强对平台自身的宣传推介,让社会公众逐步知晓平台功能优势,逐步建立行业影响力,吸引用人单位和求职者自觉到平台发布获取就业信息、享受公共就业服务。

责任编辑:观察员

中国观察网独家出品

新闻由机器选取每5分钟自动更新

手机: 邮箱:123456@qq.com
联系电话:010-8888888 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