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观察网 http://www.chinagcw.com.cn

帮助中心 广告联系

中国观察网

论文题目我国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研究

来源:未知 作者:观察员 人气: 发布时间:2020-07-07
摘要:在当前知识经济条件下,国家经济发展正面临着结构转型,经济增速放缓,用工需求减少,就业总量持续增加。尤其是传统支柱产业企业改革的重组加快、淘汰落后产能、部分行业持续低迷及产能过剩将造成结构性失业和转型性失业,就业难度进一步加大。 宏观经济遭遇

  在当前知识经济条件下,国家经济发展正面临着结构转型,经济增速放缓,用工需求减少,就业总量持续增加。尤其是传统支柱产业企业改革的重组加快、淘汰落后产能、部分行业持续低迷及产能过剩将造成结构性失业和转型性失业,就业难度进一步加大。

  宏观经济遭遇发展瓶颈的状态没有改善,经济增速进一步下行,更多行业逐渐表现出发展受挫的迹象,对人才的需求减少,甚至开始大规模裁员,释放部分人才,增加了人才市场的供应,导致整个人才市场的供需竞争指数持续升高。不同性质企业对求职者的吸引力有所不同,国企、上市公司和外商独资企业因企业薪资、福利水平、职业发展等各方面相对较好,对求职者的吸引力较高,但是与此同时,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有限,从而导致职位竞争比较激烈。淘汰落后产能而且可能还会影响到企业发展战略能否实现。只有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岗位做合适的事,才能发挥应聘者的才能,为组织创造价值。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大学生在就业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我们迫切需要对大学生就业问题和对策进行分析研究。

  本文首先阐述了大学生就业的意义、作用以及原则;然后指出了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罗列;最后提出了解决就业的相关对策与建议。

  很多高校毕业生在就业的时候,过于注重眼前的利益,同时受到各种思潮的影响,服务社会的意识日渐薄弱。普遍存在的现象是一些大学生忽视自身专业的特点和自身的优势而追求待遇好的职业,对自身的就业观造成了不利的影响。而在另外一方面,很多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存在一定的偏见,首先是用人单位提高用人的标准,只注重毕业生的学历而忽视了能力;其次就是性别歧视,很多用人单位明确规定性别要求,这就使得性别成为很多女学生就业的限制,极容易影响她们的就业观念。

  社会环境不良影响随着社会变迁加速人们生活方式、价值观念、道德评价标准都在发生着巨大变化传统道德规范受到冲击而新道德规范尚未建立导致社会道德产生一些混乱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较短诚信问题一直是影响社会经济健康发展重要因素在经济转型时期市场经济中随意毁约现象时有发生社会上广泛存在着诚信缺失问题这些不良因素对大学生树立正确择业观和崇高职业理想培育奉献精神和注重人生价值实现都产生了负面影响。

  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区域人才一体化存在着相互推动,共同发展的关系。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带动支撑其发展的各种资源的聚集和一体化发展,人才资源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要素之一,必然会随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而发展。随着用人制度的进一步市场化和户籍制度改革,大学生就业跨区域流动速度加快、范围更广,异地求职、全国网络招聘、跨区域就业、跨区域流动成为大学生就业趋势,非常有利于发挥比较优势,消除区域壁垒,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将改变企业“即缺即用,急招即用”的传统人才模式。在大学生招聘过程中,不少企业逐步从注重人才“现货”向注重人才“期货”订单培养转变,在用人观念上前进一步。一些有战略眼光的企业已尝试与大专院校签订人才智力合作协议,资助高校设立学生实训就业基地,或在企业生产一线建立学生实训就业基地,形成长远的良好合作关系。

  一次就业终生在岗是传统的大学生职场标准。但在未来社会中,一辈子做一份工作概率将大大降低。一方面,一些用人企业会优中选优,加快了大学生淘汰速度;另一方面,部分大学生因为就业困难,不得不先选择暂时性就业,以有机会再尽快转职。大学生“先就业后择业”成为当前就业定局,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为大学生服务将成为主流。

  由于人才派遣具有能够帮助企业优化人才结构、规范用工行为\规避用人风险等多方面好处,企业将越来越多的录用业务报给派遣机构正逐渐成为趋势。不可否认,在我国派遣员工所从事的职位相对低端,但正好和和无实践经验大学生所扮演的角色吻合,所以越来越多的企业乐意通过人才派遣的方式入去毕业生,因此正好帮助更多的大学生找到工作。

  现行偏重于“成品包装”的就业指导模式将逐渐被“产品设计”式的职业生涯规划和提升就业力的新模式所代替。目前大学生就业多呈现“装进篮子都是菜”的局面。多学生只是着眼于当下就业与否、收入如何,并不太多关心职业发展前景、规划等。有关研究表明,对自己将来发展做出规划的大学生只是少数。

  未来求职者的就业培训将逐渐从学校独立承担过渡到由学校、社会共同完成,而且职前教育和生涯管理培训将掀起热潮。我国大学生就业及人生规划教育与训练还处在启蒙阶段。而在一个需要终生徐其耀就业的时代,个体越来越倾向于通过对于人生的主动设计和主动管理保证高品质的生活。

  1、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和艰苦地区工作。各级政府要为高校毕业生创造工作条件,主要充实城市社区和农村乡镇基层单位,从事教育、卫生、公安、农技、扶贫和其他社会公益事业。在艰苦地区工作 2 年或 2 年以上者,报考研究生的,应优先予以推荐、录取;报考党政机关和应聘国有企事业单位的,同等条件下,应优先录用。

  2、党政机关录用公务员和国有企事业单位新增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应主要面向高校毕业生,公开招考或招聘,择优录用。

  3、鼓励各类企事业单位特别是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事业单位聘用高校毕业生,政府有关部门要为其提供便利条件和相应服务。对企业跨地区聘用的高校毕业生,省会及省会以下城市要认真落实有关政策,取消落户限制。

  4、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凡高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的,除国家限制的行业外,自工商部门批准其经营之日起 1 年内免交登记类和管理类的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有条件的地区由地方政府确定,在现有渠道中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创业小额贷款和担保。

  5、为高校毕业生办理户口和人事档案手续提供便利。对毕业离校时未落实工作单位的高校毕业生,本人要求户口和人事档案保留在学校的,按规定保留两年。在此期间,档案管理机构对保管其档案免收服务费用;本人要求将户口转回入学前户籍所在地的,公安机关应当按照户籍管理规定为其办理落户手续,人事、教育部门所属人才交流服务机构负责办理相关手续,人事部门所属人才交流服务机构免费提供人事代理服务。本人落实工作单位后,公安机关按有关规定办理户口迁移手续。

  6、毕业半年以上未能就业并要求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可持学校证明到入学前户籍所在城市或县劳动保障部门办理失业登记。劳动保障部门所属的公共职业介绍机构和街道劳动保障机构应免费为其提供就业服务。对已进行失业登记的高校毕业生,有条件的城市、社区可组织其参加临时性的社会工作、社会公益活动,或到用人单位见习,给予一定报酬。对于因患病等原因短期无法工作并确无生活来源者,由民政部门参照当地城市低保标准,给予临时救助。此项费用由地方财政列支。

  7、鼓励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事业单位聘用高等职业学校 ( 大专 ) 毕业生,对就业困难的应届高职 ( 大专 ) 毕业生,由劳动保障、人事和教育部门共同实施 “ 高职 ( 大专 ) 毕业生职业资格培训工程 ” ,对需要培训的应届高职 ( 大专 ) 毕业生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培训费由教育系统承担,技能鉴定费由劳动保障部门适当减免。

  我国一直对大学教育比较重视, 在大学进行人才培养, 但由于高等教育的逐渐普及, 大学开始面向大众广泛招生, 这使大学教育成为普通标准, 大学本科学历也逐步普及, 大学生数量骤增。因此, 当代大学生进行就业选择时, 无法摆脱大学光环, 忽视自身就业能力水平, 对就业期望过高, 导致大学生就业困难, 就业压力大[2]。当代大学生未做好面对社会的心理准备, 而学校和家长也未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教育, 导致大学生对工作要求过高, 脱离实际水平, 好高骛远, 难以找到与自身水平相符合的工作。当代大学生对一线城市充满向往, 又难以接受一线城市带来的压力, 导致心理矛盾产生, 造成就业机会浪费, 形成就业压力。

  当代大学生在大学时未对将来的就业引起重视, 缺乏学习氛围, 学习懈怠, 未进行明确的职业就业规划, 导致大学时间的浪费, 毕业时感到就业压力倍增。当代大学生并未了解社会发展状况, 无法紧跟时代步伐, 缺乏对自身能力的正确判断, 对职业选择未进行明确规划, 失去就业方向。大学生缺乏正确的就业心理, 仅将就业作为生存方式, 缺少职业目标规划, 也未对自身发展前景进行计划, 仅跟随众人进行职业选择, 缺乏自主意识, 导致自身能力淹没, 错失发展平台, 失去自身发展方向。

  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大学生是人力资源中的优秀、精华部分,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一股重要力量,基层是社会各种组织中的细胞,是处于最低位置的一层,也是跟群众联系最紧密、最直接的一层,基层的稳定与发展影响着整个社会组织的稳定与发展,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干事创业,一方面,可以为基层建设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另一方面,可以在为基层群众服务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本该是一个双赢的选择,然而,现实生活中,由于受观念、体制和结构性矛盾三大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两者之间的融合存在着很大的障碍。

  1.其一是观念因素。观念的影响主要来自于学生、家长、用人单位和社会。就毕业生而言,很多人不是从实际出发,选择最能发挥专长、最能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岗位,而是盲目追求大城市、大单位、高工资,认为基层单位待遇低、工作繁琐、辛苦,处理微观的具体事务的时间多,参与宏观管理、决策的机会少,到基层就业对自己来说是大材小用,主观上不愿到基层工作,即便有少数人自愿到基层就业,其目的也仅仅是解决暂时的生活困难,并不是真正想到基层有一番作为。调查中,有的大学生就对笔者说:“我本来不想回来,是父母让我回来的”、“我是在外面多方努力不成,才迫不得已回来的。”这些说法,反映了大学生们的一种普遍心态。2001年至2004年属凤庆生源的本科毕业生有一百多人,但截止2004年底,回县择业的仅有40人,占总人数的三分之一左右,绝大部分则“孔雀东南飞”,花落他乡了。 就家长而言,往往把高考时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待延续、转化为毕业时望子女有一份稳定的、社会地位较高的工作,很多家长对“就业”的理解还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国家分配、有一个固定的岗位、有一份稳定的收入、工资由财政核发”的层面,在子女就业问题上,“等、靠、要”的意识浓,自主择业、主动接受市场挑选的观念淡薄,认为大学毕业生,不需要参加公开招考、招聘和人才交流,不需要到市场上自主择业,国家自会作出妥善的安置,有的家长甚至多次来信来访,要求政府人事部门给子女分配工作。有的家长对子女过分溺爱,觉得基层条件艰苦、工作辛苦,怕子女消受不了,不愿让子女到基层就业,这种现象在独生子女家庭中比较普遍。还有的家长虚荣心作祟,认为子女在大城市、大单位工作,自己脸上也有光,在基层工作,则感觉低人一等。也有的家长认为,随着企业改制和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入,在事业单位,特别是基层事业单位工作,需要承担一定的“风险”,在企业工作则效益差、工资水平低等等。这些观念导致家长们从心理上不愿让子女到基层就业,客观上造成了“有的人没事干、有的事没人干”的“怪圈”。 就用人单位而言,观念陈旧,导致用人机制落后,一方面,部分用人单位招聘人才,不是从工作需要出发,而是不切实际地提出高学历、高要求,一些同样优秀但学历层次相对较低的人才因此被拒之门外,实际情况是,被聘用的不一定是最合适的,被淘汰的也不一定是不合格的;另一方面,用人过程中,只能进、不能出、只能上、不能下,缺乏必要的奖勤罚懒的激励竞争机制和优胜劣汰的进出交流机制,造成有的人长期占着岗位而不发挥作用,有的人空有一身才华却没有施展的机会,特别是在一些实行聘用制的事业单位和改制企业,经营管理者的权力没有得到有效的监管和约束,进人唯亲、任人唯亲的现象时有发生,挫伤了干部职工的积极性,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优秀大学生到这些单位和部门就业。 就社会而言,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子还在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社会对大学生这一特殊的群体认识不足、重视不够,“人才强国”的战略思想还没有深入人心,人才是资源,而且是第一资源,人才资源也要通过市场配置和优化的意识还没有完全形成,积极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到基层干事创业的社会舆论、社会环境还处于萌芽状态。

  2.其二是体制因素。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对大学生实行的是“统、包、管”的一条龙服务,由各级政府下达分配方案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人才资源配置完全依靠单纯的国家指令性手段来实现,这种就业制度,符合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对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人才资源同其他资源一样要纳入市场化配置,通过供求关系的变化,调整人才在各行业、各部门的配置,实现人才资源效益的最大化。然而,与经济体制改革的速度相比,人才资源配置体系的建设则显得滞后而缓慢,集中表现为:行政机关人才接近饱和,且基本处于封闭状态;事业单位没有完全的用人自主权,因事设岗、因岗聘人,并没有在实际工作中真正得到实施;企业效益差,发展后劲不足,人才需求不旺;作为人才市场主体的大中专毕业生和用人单位还没有完全进入市场择业选人,人才中介机构数量少,且服务项目还处于初级的、低级的水平。这些都对大学生到基层就业造成了无形的障碍。以凤庆为例,截止2004年登记在册的大中专毕业生有1868人,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家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化运作的人才市场,已就业的722人,主要通过参加公开招考和政府举办的人才交流会实现就业,真正通过市场自主择业的几乎为零。

  3. 其三是结构性矛盾。这里所说的结构包括学历结构和专业结构。从学历结构来看,同等条件下,学历越高,在激烈的求职竞争中,成功的砝码就越重。凤庆县2001年至2003年回县择业的本科生有16人,通过人才交流,16人全部被推荐就业,就业率100%;而同一时期,回县择业的专科生有196人,通过各种渠道就业40人,就业率为20%。专业结构性矛盾则与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布局乃至一定的发展时期有着密切的联系,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方,其人才需求的范围就广,反之,则其需求范围就窄;某一地方某一时期发展某项产业,该地对相关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量就大;一定时期,社会需求量大的专业,其毕业生就业率就高,反之则低。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乡镇基层缺乏的主要是农业、科技、教育、企业管理方面的有理论、懂技术、会操作的人才,而现有的大学生资源存量与此还有较大的差距。2003年,回凤庆择业的英语专业毕业的专科生全部被聘用到教学一线,顺利就业,而其他专业毕业生则少有人问津。同年,通过人才交流招揽回来的16名本科生中,其中1人因专业不对口,给安置工作带来了较大的困难,虽然,最终通过推荐,实现就业,但却用非所学,发挥不了本人的专长。象这样的结构性矛盾,往往容易导致“学非所用、用非所学”,造成人才资源的闲置与浪费,所以说这也是影响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因素之一。

  “90后”是网络热词, 现如今“90后”开始走向社会。环境差, 待遇低, 福利次, 工作累等等成为部分“90后”延缓就业或拒绝就业的理由, 他们宁愿选择回家啃老。受西方资产阶级的实用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潮影响, 大学生普遍有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观倾向, 而将优秀的奉献精神, 集体精神抛诸脑后。大学生就业观念存在问题,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并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就业期望值较高,理想与现实存在较大的差距

  表现在毕业生对自己估计过高,眼高手低,这山望着那山高;对薪水、福利待遇要求过高,不顾自身的条件,导致用人单位不敢接收;片面追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大城市就业,不愿去一些小城市发展;对单位选择过高,“学而优则仕”非要去当官,看中国家机关、大单位等,对一些小企业不感兴趣,致使高不成低不就。近年来的高校扩招一本二本的合并,三本一律被二本取缔。大学生人数越来越多,学生的基础也有高有低,加上高校有三本升为二本,有些高校的软件和硬件设施都没有跟上,随之带来学生质量的下降,严进宽出大学的模式,有些大学生考进大学之后就在宿舍游戏人生,荒诞度日学业一落天丈,导致了学习退化的现象。英语四六级考试时,网上还出现一股热讽“6.16务必参加班级聚会,不可无故缺席。以防大家去大学去替考四六级考试。”虽然是笑话!但是大学生近年来国家英语四级和计算机二级通过率在下滑。好多因此与用人单位失之交臂。

  其次,诚信问题。不少毕业生觉得求职时优秀成绩和评优奖励证书能为找工作带来方便,不惜通过造假求得一张证书以骗取企业的青睐,对大学生整体形象造成一定的损害。

  改革开放以来, 原有的就业分配机制被打破, 新时代的就业机制应运而生。国家也推出许多帮助和扶持大学生就业的相关政策, 如“三支一扶”“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 号召优秀大学生到西部去, 到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但一部分大学生受利益驱使, 不肯吃苦, 人生观、价值观变得扭曲, 过于在意功力价值, 缺少服务社会的意识。

  很多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后, 开始放纵自己, 脱离家庭和父母的管束, 自律性差, 整天无所事事。大学四年毕业后, 对自己的未来迷茫无措, 既没有考研的决心和耐力, 又不肯吃苦耐劳从基层学习。工作后抱着走马观花的态度, 很多学生连实习期都坚持不下去。还有一部分学生工作之后, 缺少就业品质, 频繁跳槽换工作, 将工作视为儿戏, 不肯踏实工作。当代大学生面对社会竞争, 无法适应, 不知所措。

  首先, 转变价值观念。在就业时, 不反对个人的工作需求, 对薪资待遇的预期, 但是要摆正个人的价值取向, 不能自己“找后门”的同时还厌恶社会的不公平机制。要追求梦想和事业上的成功, 必须脚踏实地, 埋头苦干。

  其次, 要认清自我。在就业择业时, 要以实际情况出发, 结合自身优缺点, 不盲目跟风。对自己的专业知识, 性格秉性, 能力, 职业素养要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才有机会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再次, 要培养自己优秀的能力和品质。只有过硬的专业素质和水平, 有高尚的职业道德, 才有选择工作的资本。

  国家和社会要完善相应的制度和政策措施。建立健全用人制度, 在法律上提供就业保证。

  用人单位要构建公平的就业机制, 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和用人观。建立长效机制, 优化人才结构, 带动人才升级, 在促进就业的同时, 增加企业活力和竞争力。

  各级各类高校要转变大学生就业教育模式。开设相关就业课程, 聘请专业人员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 重视实习, 开展就业类的活动或竞赛。高校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

  加强对人才市场的监管, 建立企业准入机制, 用人单位要保持优良作风, 摒弃户口、年龄、性别歧视, 建立规范化, 公平化的就业体制。发挥国家宏观作用, 激励学生前往基层、农村就业, 促使地区就业的平衡, 并提高就业率。同时简化就业手续, 让毕业生省心省力的去就业。

  设立统一的、全面的、全程的、系统的就业指导相关课程。建立专业的高素质就业指导团队, 并丰富就业指导形式与建立健全就业指导网站。丰富高校网站内容, 并发布相关的就业指导信息。同时提高学校的就业网站使用率与信息的传达效率。建立专门化的全国性就业网站, 提高网站质量。但就业指导并不是单纯的找工作, 而是将学生的个人职业目标和实现就业相结合, 通过职业生涯规划, 学生应了解到自身的发展方向。鼓励学生多参加校园活动, 广交朋友, 提高自己的协作能力和与人交流、沟通的能力, 建立良好的人脉关系网, 多进行集体活动, 完善自己的性格。

  高校应该关注社会实际人才需要, 对于设置不合理的专业, 应该有规划的开设, 避免供过于求。

  3.改善就业观, 增强个人能力工作无贵贱之分, 都是为社会做贡献, 学生本身应该摒弃传统陈旧的观念, 不应该再存有怕苦怕累的想法, 作为21世纪的青年, 我们应该传承上一辈吃苦耐劳的工匠精神。树立“从基层做起”的理念。找工作不能只看薪酬, 大学生应先通过就业, 积累了工作经验和社会实践经验, 提高自身能力, 再选择性就业, 或者根据个人能力选择性创业。“是金子在哪都发光”这句话说的没错, 但是发光的前提是成为金子, 千锤百炼方能成才。

  “条条大路通罗马”, 大学生就业不能停留在雇佣型就业上。鼓励与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 以创业促就业, 以就业促发展。在解决自身就业问题的同时, 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提升竞争力。我国已经步入工业4.0时代, 互联网信息发达, 社会需要的更多的是创新型复合型人才。“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这些都是解决大学生就业的捷径。完善创业孵化产业, 为学生创新创业解决场所、资金、人力资源等方面问题, 降低大学生创业风险, 让大学生无后顾之忧, 有放手一搏的勇气。时代不断变化, 创新思维是当代学生应该培养的重点。大力推进创新思维的培养, 积极鼓励大学生的质疑精神, 打破惯性思维, 激起全民创新、创业的热潮。

  大学生在就业时, 应提高自身能力和综合素质, 只有知己知彼, 才能百战不殆。学校在适应时代发展时, 依据社会对人才的不同需求, 进行专业设置, 培养专业性人才。学生学习本专业的同时, 更应根据自身状况进行特长能力培养, 有助于择业就业中明确方向[4]。当代大学生应积极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培养自身的政治思想, 提高专业知识水平, 具备较强的责任心, 提高外语水平, 锻炼读写技能, 具备独立操作计算机能力, 实际应用能力强, 创新思维活跃, 具有吃苦耐劳精神和事业精神, 拓展自身知识范围。例如, 在日常生活中, 进行外语听力训练, 听外语新闻, 阅读外语期刊, 观看外语电影, 在图书馆借阅大量文献和期刊, 了解不同专业知识, 关注新闻要事, 养成阅读习惯, 提高文学素养。

  在社会就业形势严峻时, 政府为促进大学生就业, 应放宽就业政策, 完善大学生就业管理体制, 针对应届毕业大学生实行特殊性政策, 扩大毕业生在地域上的择业就业选择自由度, 放宽应届毕业生的户籍管理制度, 保证应届毕业生的优先选择权。政府对进行自主创业的毕业生实行优惠政策, 加大对毕业生的资金投入, 鼓励大学生进行创业。对非国企单位就业的学生也按照国家相关规定进行劳动合同的签订, 保证大学生就业的合法权益, 支持学生进行西部支教, 鼓励学生进行西部开发, 对到偏远地区的学生给予政策支持和物质鼓励, 提高大学生参加的积极性。在促进大学生就业时, 应保持就业渠道畅通, 提高就业率, 政府还应加大就业信息网的建设, 保证招聘单位和就业人员迅速匹配, 专设毕业生的就业信息网, 保证就业信息传递通畅, 避免毕业生错失就业机会。政府还应鼓励学校与企业进行合作, 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就业资源, 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5]。例如, 学校通过就业指导部门, 实现校园招聘, 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人员引进学校, 对校内学生进行人才招聘, 针对企业所需人员进行招聘, 增强招聘人员的针对性, 避免学生进行盲目就业, 浪费就业资源。

  一位面试者在面试前自认为各方面都比别人优秀,因此,他认为自己可以高枕无忧了。谁知主考官在面试中出其不意,提了一个他前所未闻的问题。顿时,他像失了魂似的,情绪十分低落。等到主考官再提些简单的问题时,他仍无法从刚才的失败中走出来,最终名落孙山。

  应试者对于面试的成败,首先在思想上应注意淡化,要有一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超然态度。如果在面试中有这样的心态,才会处变不惊。如果只想到成功,不想到失败,那么在面试中一遇到意外情况,就会惊慌失措,一败涂地。

  应试者在面试前树立了自信,在面试中也要始终保持自信,只有保持了自信,才能够在面试中始终保持高度的注意力、缜密的思维力、敏锐的判断力、充沛的精力,夺取答辩的胜利。

  愉悦的精神状态,能充分地反映出人的精神风貌。所以,作为应试者来说,保持了愉快的精神状态,面部表情就会和谐自然,语言也会得体流畅。反之,就会给人一种低沉、缺乏朝气和活力的感觉,那么首先就会给主考官或者主持人一种精神状态不佳的印象。由此可见,面试中一定要注意保持一种愉悦的精神状态。

  应试者始终处于被动地位,考官或主考官始终处于主动地位。他问你答,一问一答,正因为如此,应试者要注意树立对方意识。首先要尊重对方,对考官要有礼貌,尤其是考官提出一些难以回答的问题时,应试者脸上不要露出难看的表情,甚至抱怨考官或主持人。当然,尊重对方并不是要一味地逢迎对方,看对方的脸色行事,对考官的尊重是对他人格上的尊重;其次在面试中不要一味地提到“我”的水平、“我”的学识、“我”的文凭、“我”的抱负、“我”的要求等。“我”字太多,会给考官目中无人的感觉。因此,要尽量减少“我”字,要尽可能地把对方单位摆进去,“贵单位向来重视人才,这一点大家都是清楚的,这次这么多人来竞争就说明了这一点。”这种话既得体,又确立了强烈的对方意识,考官们是很欢迎的;再次是考官提问,你才回答,不要考官没有提问,你就先谈开了,弄得考官或主持人要等你停下来才提问,既耽误了时间,同时也会给考官或主持人带来不愉快。另外,面试完后,千万不要忘记向考官或主持人道声“谢谢”和“再见”。

  面试有着严格的时间限制。因此,面试语言要做到要言不烦、一语中的。同时,语言要有条理性、逻辑性,讲究节奏感,保证语言的流畅性。切忌含含糊糊,吞吞吐吐,这会给考官或主持人留下坏的印象,从而导致面试的失败。因此,应试者一定要注意面试语言的简洁性和流畅性。

  有些应试者尽管在面试前已做好了充分的心理准备,但是一进面试室就紧张起来;有些应试者在答辩中遇到“卡壳”时,心情也立刻变得紧张起来。怎样解决在这两种情况下出现的心理紧张呢?我们要分析紧张的原因。这种极度的紧张是由于应试者的卑怯心理和求胜心切而造成的。因此,应试者一进面试室,应该去掉“自愧不如人”的意识,确立“大家都差不多,我的水平与其他人一样”的意识,有了这种意识,紧张的情绪就会减少一大半,随着面试的开始,紧张情绪就有可能完全消失。对于遇到“卡壳”而紧张的问题,如果抱着“能取胜则最好,不能胜也无妨”的态度,紧张就会即刻消失,很快就进入正常的面试状态,有可能出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所以,应试者在面试中一定要注意不要紧张。

  大胆前卫、浓妆艳抹的装扮,尤其是男士戴戒指、留长头发等标新立异的装扮不太合适,与机关工作人员的身份不符,会给考官留下很坏的印象。应试者入座以后,尽量不要出现晃腿、玩笔、摸头、伸舌头等小动作,这很容易给考官一种幼稚、轻佻的感觉。一般说来,穿着打扮应力求端庄大方,可以稍作修饰,男士可以把头发吹得整齐一点,皮鞋擦得干净一些,女士可以化个淡雅的职业妆。总之,应给考官自然、大方、干练的印象。

  考场上,相当一部分应试者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容易走向两个极端:一是妄自菲薄,觉得坐在对面的那7个考官都博学多才、身居要职,回答错了会被笑话。所以,畏首畏尾,欲言又止,肚里有货却“倒”不出来。二是有些应试者在大学里担任过学生会干部,组织过很多活动,社会实践能力很强,或是在企业里担任经理等领导职务,也统率过一帮子人,所以很自信。进入考场,如入无人之境,对考官们嗤之以鼻。这两种表现都不可取,都会影响到应试者的面试得分。最好的表现应是:平视考官,彬彬有礼,不卑不亢。应树立三种心态:第一,双方是合作不是比试。考官对应试者的态度一般是比较友好的,他肩负的任务是把优秀的人才挑选到国家机关,而不是想和应试者一比高低,所以应试者在心理上不要定位谁强谁弱的问题,那不是面试的目的。第二,应试者是在通过竞争谋求职业,而不是向考官乞求工作,考中与否的关键在于自己的才能以及临场发挥情况,这不是由考官主观决定的。第三,考官来自不同的行业,一般都具有较高的学历和多年的工作经验,理论水平较高,工作经验也比较丰富。但他们毕竟是人,不是神,有其所长,也有其短,说不定你所掌握的一些东西,他们不一定了解。

  辩证法是哲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应试者应具备一定的哲学知识和头脑。回答问题不要陷入绝对的肯定和否定,应多方面进行正反两面的考虑。从以往面试所出的一些题目来看,测评的重点往往不在于应试者答案的是与非,或是观点的赞同与反对,而在于分析说理让人信服的程度。听以要辩证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不要简单地乱下结论,有时还要从多个角度去思考,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一般说来,考官提出问题后,应试者应稍作思考,不必急于回答。即便是考官所提问题与你事前准备的题目有相似性,也不要在考官话音一落,立即答题,那给考官的感觉可能是你不是在用脑答题,而是在背事先准备好的答案。如果是以前完全没有接触过的题目,则更要冷静思考。磨刀不误砍柴工,匆忙答题可能会不对路、东拉西扯或是没有条理性、眉毛胡子一把抓。经过思考,理清思路后抓住要点、层次分明地答题,效果要好一些。。

  大学生面试时向社会展示的机会,因此大学生首先应该密切与人才及媒介沟通。其次,用人单位同时应创造尊重知识、重视人才的氛围给社会各界以良好的印象,从而增加组织的吸引力。最后,企业一定要处理好与未录用者的关系,这是招聘工作的扫尾工作,关系到整个招聘工作能否善始善终,不可忽视。

  本文通过对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进行研究, 提出了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提高大学生自身能力和综合素质、放宽就业政策并鼓励大学生创业的解决策略。研究结果表明, 当前大学生就业仍存在对自身就业能力期待过高、缺少就业规划目标的问题。因此, 未来还应进一步加强对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 进而促进大学生顺利就业。望此次研究能被就业管理人员广泛关注, 为减缓大学生就业压力提供帮助。

  [2]李元元.张一婷.高校毕业生就业过程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2017, 8 (07) :3-4.

  [4]张紫玉.大学生就业观的历史演变及路径研究[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7, 4 (02) :23-26.

  [6]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M]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发行,2017,12(5)

  [7]陈祯.经济增长的就业效应研究:基于经济转型与结构调整视角下的分析[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7.

  [9]何亦名.中国高等教育扩张的就业与工资效应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8.

  [10]教育部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组.大学生就业指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

责任编辑:观察员

中国观察网独家出品

新闻由机器选取每5分钟自动更新

手机: 邮箱:123456@qq.com
联系电话:010-8888888 地址: